User
Write something
你要修煉的是感性的力量
那天課程的尾聲,我照例請大家分享收穫。 教室裡像開放麥克風,業務員們輪流拿起「話筒」: - 「我要練讓人秒信任的本事!」 - 「我要練唇槍舌劍的說服力!」 - 「我要練打不死的挫折耐受力!」 - 「我要練觀人於微秒的敏銳度!」 聽完我拍拍手,補上一題—— 「如果把這些能力當樹枝,你們猜那棵樹的根是什麼?」 現場沉默三秒。終於有人小聲猜:「情緒?感覺?」 我點頭:「沒錯,就是感性的力量。」 理性能鋪好道路,但臨門一腳,一定靠感性把人推進終點。 一場電話與面對面的差距 說到感性,我想起一段經典實驗。 多年前,美國某州對亞洲人極不友善。心理學家先打電話問了 100 多家旅館: 「可否接待一對亞洲夫妻?」 結果不到五家說「好」。 三個月後,他帶着夫妻倆直接敲旅館大門,再跑完同樣 100 多家。這次,竟有一半願意開房。 三個月世界並沒翻天覆地——變的,是面對面那股「氛圍」。 電話只有聲音;見面多了表情、肢體、眼神——氣氛一轉,人心也跟着轉。 為什麼要修「脆弱學分」 感性的核心,其實是脆弱。 肯坦白自己的迷惘、恐懼、甚至小小丟臉時,對方才把心門打開。 很多講者愛秀「我曾經多慘,現在多成功」。聽眾點頭,但心裡嘀咕: 「你現在風光了,哪懂我現在的狼狽?」 真正的脆弱,是你仍在泥巴裡時,誠實說出「我也還沒想通」,而不是登頂後回頭擺 pose。 我帶新人時也曾卡關。有回晚餐前,我抓著同事說:「老實說,我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教他們跟進客戶。」 那一刻,我感到彆扭,但對方卻回我一句:「終於有人懂我!」——感性的魔法就這樣生效。 打造感性力量的五把鑰匙 拿到鑰匙前,先確定:你願意真誠上場嗎? 願意了,請收下這五招—— 1. 畫面感 2. 衝突感 3. 深入內心 4. 懸念問句 5. 語氣與表情 先暖,再談道理 理性把事講「懂」,感性讓人「動」。 下一次你面對客戶、同事、孩子,別急著端數據、搬邏輯。 先用真誠的小故事、貼身的畫面,營造一個「我懂你」的安全座位。 等對方坐穩了,再請理性駕車——這趟旅程,就少顛簸多風景。 願你帶着脆弱又燦爛的那顆心,去換更多人的信任微笑。
異議問題需要的不是說服而是啟發
奇葩說帶給我的靈光一閃 好辯論——不是把人說到啞口無言,而是讓人眼睛一亮。 昨晚刷到《奇葩說》那集「若有一次機會能復活一位摯愛之人,是好事嗎?」。 正方大喊:「科技!何須拒絕!」 反方冷靜回擊:「科技無罪,政策有責——只有一位?這選擇也太殘酷。」 那一刻,我沒被「說服」,卻被「點亮」:視角一變,問題就活了。 如何把「說服」升級成「啟發」? 【親子篇】——別把孩子堵到牆角 小孩問:「一定要靠讀書才有前途嗎?」傳統爸媽: 「你現在就是學生,讀就對了!」 結果?——對話終止,親子關係降溫。 我的版本: 1. 先肯定動機:「你想要前途,這很好。」 2. 拆解假設:「不讀書也能成功?有可能!那什麼情況下你還願意讀?」 3. 舉例打通:「大廚看食譜、舞者讀樂譜——那也是『讀書』的一種。」 4. 拋回核心:「關鍵不是讀不讀,而是這方法對你管不管用。」 孩子愣住三秒,腦子開始轉,對話得以續航——啟發成功。 【職場篇】——成交是幫客戶把話說完 客戶:「我再考慮一下。」 業務常見打法:苦等、催電、加折扣。我的打法: 「與其花時間考慮,不如直接說卡在哪裡? 如果真的是價格,我也不想耽誤您;若是服務細節,我立刻補齊。」 客戶往往順勢脫口:「的確是預算……」接著一句直球: 「若價位落在您能接受的範圍,就OK了?」 對方點頭——成交只差最後一個「Enter」。 另一個小故事:外送員的神救援 朋友阿哲點了一碗麻辣燙,不辣發錯單。 客服道歉半天仍被他抱怨不停。 外送員小劉見狀,把頭盔一摘,笑嘻嘻說: 「哥,您就當這碗是清湯,今晚腸胃休假,明早戰力滿格!」 阿哲愣了兩秒,笑了:「那再加顆蛋。」——被啟發的人,願意自己加點料。 核心提醒 - 說服=移除抗拒;費力還不一定中。 - 啟發=點火苗;對方自己添柴,火才旺。 你可以這樣做: 1. 先問一句「為什麼問?」——找出對方真正的動機。 2. 用「如果 … 會不會 …?」反推法——讓對方自行把路走完。 3. 替對方算時間成本——別讓「考慮」成為拖延的藉口。 4. 把選項限縮到兩個——「這」還是「那」?避免天女散花。 5. 引用生活小例子——食譜、樂譜、攻略,比大道理更入心。 6. 承認自己的限制——「價格壓不下」反而讓人信任。 7. 把對話變成共同解謎——一起找答案,而非我告訴你答案。 8. 結束前丟顆彩蛋——「如果有新點子,隨時Call我」,保持餘溫,方便續攤。 別忙著把門關上。 把窗戶推開一點,讓光先照進來。 啟發,就是那一束光。
信任的起點是懷疑
學員問我:「老師,人跟人之間最核心的互動,是什麼?」 我連眨眼的時間都省下來,直接回:「先讓人相信你,勝過讓人喜歡你。」 不論你是老師、業務,還是約會咖,信任才是王牌。講白了,名片可以沒有,誠意不能缺席。我當講師,不靠學歷鋪陳,更不把頭銜當護身符。我用一種更快的方式:先丟顆懷疑的種子,再收割一輩子的信任。 信任的起點,不是保證,而是疑問。 懷疑:信任的助跑區 心理學說「認知失衡」:聽到跟期待不符的訊息,人會心裡發癢。這時候只要一句: 「你覺得這真的有可能嗎?」 目的不是打臉,而是把對方的耳朵變成腦子。從「聽」到「想」,那座橋叫「懷疑」。 讓人先打結,才願意拆解。 第一幕:故事先鋪路,觀眾都入戲 講課時,學生靈魂出竅,我就講我在一間效率至上的公司實習的趣事。組長每場會議都附流程表;提早結束他買飲料,拖時間他也買——因為浪費大家時間是他的鍋。 某晚七點到九點的會議,八點半組長突然對一位同仁說:「你可以走了。如果十分鐘內不懂我為何請你走,明天別來。」 學生瞬間醒腦,疑惑與好奇把他們拉回現場。 好故事是注意力的釘書機。 第二幕:撒點毒藥,疑心正式上線 我問學生:「那同仁認真又沒滑手機,為何被請走?你覺得合理嗎?」 不給答案,只給矛盾。這是拆掉「理所當然」的炸藥,逼人睜眼看細節。 懷疑不是挑釁,是大腦的暖身操。 第三幕:真相登場,信任落地 組長揭牌:「那位同仁整場零發言。你們來這裡是創造價值,不是當錄音筆。既然只想抄筆記,我會後寄給他就行。他不尊重自己的時間,就無法尊重他人的時間。」 子彈進腦門,學生秒懂——信任源自主動參與與貢獻,而非順從。 與其讓人相信你,不如讓人因你升級。 八步行動方案:把懷疑煉成信任 一、先問再保證 以問題開場,比拍胸脯保固更有說服力。 二、故事取代頭銜 頭銜只隔絕距離,好故事才能共振情緒。 三、引導勝於說服 讓對方自己想通,比你講到喉嚨破還管用。 四、小衝突喚醒注意 刻意營造認知摩擦,才能打開新視窗。 五、問題大於答案 提問決定旅程長度;好題目帶人跑更遠。 六、累積小勝利 一次給對方一點成就感,信任路徑才會黏住。 七、真相讓對方揭 自己翻到牌,比看你攤牌更有成就感。 八、成為觸媒,不是主角 你賣的不是自己,而是對方升級後的樣子。
影響力其實是一個引導自身力量的過程
你越想改變一個人的想法,越不能正面衝突,因為一旦吵起來,邏輯就會退場,情緒直接搶戲。 改變他人不是靠推倒他們的想法,而是種下「自己動搖」的種子。影響一個人,其實像煮水一樣,不能猛火硬煮,而是慢慢讓水自己開始冒泡。 第一步,不是說服對方,而是讓對方開始懷疑自己。第二步,讓他了解你的想法好在哪裡。第三步,把選擇權交還他手中,讓他自己說出「我想改變」。 這就像有個媽媽想讓女兒遠離早戀。她要是開口就說「妳懂什麼是愛嗎?」那女兒的回答十之八九是:「我當然懂,而且你越反對我越愛!」 但如果媽媽說:「如果你們是真愛,這些旁人的壓力算什麼,你們一定撐得過。」 這句話,就像是對愛情灌了冷水——「我們真的是那種撐得過的人嗎?」 人性有個奇妙機制:你越被否定,越要證明對方錯;但如果你被看好,反而會開始質疑自己能不能做到。 就像一位老闆對員工說:「你今天報告講得太棒了,我覺得你可以帶整個團隊!」這句話一出,員工八成會在心裡冒出:「我?真的假的?」 有些人會說:「但行銷不就是用恐懼讓人買單嗎?」 沒錯,但恐懼有效,是因為它提前埋下印象,而不是在你已經決定好時來對抗你。 你還沒想到要去河邊玩時看到「去年有人溺水」的警示,會留下深刻印象;但當你決定要去了,再來講危險,只會換來一句:「我們會小心的啦!」 心理防衛這件事,是內建的。你一對抗,我一自衛;你一質疑,我一固執。 所以啊,要讓人認同你,千萬別急著當反派,反而要用點演技——講反話,還要講得像真心話。 像孩子考試考差了,原本擔心你會暴怒,但你一開口卻說:「我覺得你可能只是考試那天狀況不好吧。」 這時他反而會說:「不是啦,我其實前幾天根本沒讀書……」 這一刻,他不是輸給你,是輸給了自己的良心。 改變一個人,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自己去發現,自己可能錯了。 因為所有真正的改變,都是從「內心自言自語」開始的,不是從別人的高聲吶喊。 當我們放下對抗,才有可能真正影響對方。 給你幾個錦囊提醒你: 一、學會暫時收起「糾正」的衝動,先讓對方說完。 二、用肯定代替質疑,用「你應該可以」代替「你一定不行」。 三、嘗試講一次反話,不是反諷,而是真心給出信任的話語。 四、給對方選擇權,不是給他壓力,而是給他主導的舞台。 真正的影響力,不在聲音大小,而在於讓對方聽見自己的聲音。
成交其實就是:你願意放下業務的樣子,換上人的樣子
業務員問我:「老師,有沒有什麼速效的祕方,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讓業績立刻翻倍?」 我微笑回他:「你的意思是,最好今天播種,明天馬上收割?」 他點頭如搗蒜:「老師懂我!」 但在我們開始之前,必須先確立一個殘酷的事實: 「我只能減少你被拒絕的次數,卻沒辦法魔術般提高你被接受的頻率。」 這時業務員總是滿頭問號:「這不一樣嗎?失敗降低,不就是成功提高?」 確實如此——但有個致命前提是你要先有足夠的行動量。畢竟,買彩券的人才有中獎機會,坐在家裡只會中暑。 想像一下,如果你每個月只拜訪一位客戶,就算成交了,成交率百分百,聽起來好威風,但其實業績根本沒什麼起色,對吧? 關鍵點在這裡:「成交率不是炫耀的數字,而是量化你的真實行動。」 所以,你得先保證你的行動量,再來談如何減少你與客戶互動時的「業務自殺行為」。 為什麼你一直努力,客戶卻總是無動於衷? 其實理由只有兩種: - 你做了什麼,讓客戶從「感興趣」變成「滿臉拒絕」。 - 你沒做什麼,讓客戶從「心癢難耐」變成「興趣缺缺」。 先說你做了什麼讓客戶抗拒吧! - 不敢直接要求客戶:害怕對方拒絕,結果讓客戶覺得你不夠自信,反而更沒興趣。 - 躲避客戶真正疑問:客戶提出問題,你卻轉移話題,讓客戶覺得你在藏著什麼。 - 把客戶當傻子:用套路、公式銷售,卻忽略了客戶其實比你想像的更精明。 - 對產品毫無熱情:你自己都不信產品的好,客戶憑什麼相信你? - 過於防備客戶:怕客戶占便宜、怕承擔風險,讓客戶覺得跟你交易就像簽一份防詐騙協議。 再來談談你沒做什麼讓客戶失去興趣! - 沒敢直接做出承諾:客戶最擔心的是未知,你卻總是閃爍其詞,越不承諾客戶越猶豫。 - 沒勇氣拒絕客戶:一味迎合客戶,導致客戶覺得你沒有主見,無法真正幫他解決問題。 - 沒展示真正的專業:為了迎合客戶,忘了自己應該具備的專業態度,反而失去信任。 - 沒直接表達價值觀:害怕衝突而隱藏真實觀點,結果讓客戶看不清楚你和競爭者有什麼不同。 - 沒敢正面解決客戶顧慮:客戶擔心的問題,你總希望能自動消失,卻忘了顧慮不解決,只會越滾越大。 最後,我給你的行動方案是: - 保持積極但別心急:成交是約會,不是快餐,循序漸進才能讓客戶願意「說我願意」。 - 主動傾聽,找到痛點:真正有效的銷售,從聆聽開始。 - 創造共感連結:別把自己當作業務員,而是當作解決客戶問題的超級英雄。 - 提供清晰路徑:讓購買像打開水龍頭般輕鬆順暢,而非像破解密碼鎖。 - 務實承諾,建立信任:少點誇張的許諾,多點真誠的承諾,讓客戶感覺你值得信賴。 記住:「真正偉大的業務不是把沙賣給沙漠裡的人,而是找到真心需要你產品的人。」 想學『如何讓你的品牌真正能變現,別錯過這禮拜四晚上的直播喔!
1-8 of 8
第二人生啟動器 | 李柏賢老師
如果人生是一部車,第二人生啟動器就是點火器。
我們提供你一切加速的工具與利器,燃亮終身學習的引擎;
這裡不談年齡,只談爆發,不收藉口,只收行動。
你的未來不是延長賽,而是無限賽道——現在就點火!
讓老師陪伴你,一起點燃你的第二人生。
Leaderboard (30-day)
Powered b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