那天課程的尾聲,我照例請大家分享收穫。
教室裡像開放麥克風,業務員們輪流拿起「話筒」:
- 「我要練讓人秒信任的本事!」
- 「我要練唇槍舌劍的說服力!」
- 「我要練打不死的挫折耐受力!」
- 「我要練觀人於微秒的敏銳度!」
聽完我拍拍手,補上一題——
「如果把這些能力當樹枝,你們猜那棵樹的根是什麼?」
現場沉默三秒。終於有人小聲猜:「情緒?感覺?」
我點頭:「沒錯,就是感性的力量。」
理性能鋪好道路,但臨門一腳,一定靠感性把人推進終點。
一場電話與面對面的差距
說到感性,我想起一段經典實驗。
多年前,美國某州對亞洲人極不友善。心理學家先打電話問了 100 多家旅館:
「可否接待一對亞洲夫妻?」 結果不到五家說「好」。
三個月後,他帶着夫妻倆直接敲旅館大門,再跑完同樣 100 多家。這次,竟有一半願意開房。
三個月世界並沒翻天覆地——變的,是面對面那股「氛圍」。
電話只有聲音;見面多了表情、肢體、眼神——氣氛一轉,人心也跟着轉。
為什麼要修「脆弱學分」
感性的核心,其實是脆弱。
肯坦白自己的迷惘、恐懼、甚至小小丟臉時,對方才把心門打開。
很多講者愛秀「我曾經多慘,現在多成功」。聽眾點頭,但心裡嘀咕:
「你現在風光了,哪懂我現在的狼狽?」
真正的脆弱,是你仍在泥巴裡時,誠實說出「我也還沒想通」,而不是登頂後回頭擺 pose。
我帶新人時也曾卡關。有回晚餐前,我抓著同事說:「老實說,我自己也不知道該怎麼教他們跟進客戶。」
那一刻,我感到彆扭,但對方卻回我一句:「終於有人懂我!」——感性的魔法就這樣生效。
打造感性力量的五把鑰匙
拿到鑰匙前,先確定:你願意真誠上場嗎?
願意了,請收下這五招——
- 畫面感
- 衝突感
- 深入內心
- 懸念問句
- 語氣與表情
先暖,再談道理
理性把事講「懂」,感性讓人「動」。
下一次你面對客戶、同事、孩子,別急著端數據、搬邏輯。
先用真誠的小故事、貼身的畫面,營造一個「我懂你」的安全座位。
等對方坐穩了,再請理性駕車——這趟旅程,就少顛簸多風景。
願你帶着脆弱又燦爛的那顆心,去換更多人的信任微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