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ctivity
Mon
Wed
Fri
Sun
Oct
Nov
Dec
Jan
Feb
Mar
Apr
May
Jun
Jul
Aug
Sep
What is this?
Less
More

Memberships

7 contributions to 第二人生啟動器 | 李柏賢老師
在波士頓派的甜味裡,她說出了最迷人的溝通方式
最近在備課的時候, 我再次翻閱了 胡慧嫚老師的《溫柔是我,剛強也是我》, 裡面有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: 「有天她在咖啡館,剛坐下,就聽到隔壁情侶的對話。 男生說:『如果妳像她一樣溫柔就好了。』」 換作是你,會怎麼反應呢? 是怒火中燒,立刻反擊? 還是淚水打轉,覺得委屈? 答案卻出乎意料。 「那位女孩只是輕鬆地邊吃波士頓派邊回應: 『原來你喜歡被溫柔細心對待啊? 其實這也很正常啦! 我自己呢,就是比較直爽、像巧克力一樣開朗的個性。 不過啊,因為是你… 或許以後,我可以偶而為你加上一顆草莓喔!』」 是不是瞬間被她的魅力打動了?💖 在這段對話裡,她展現了 一致性的溝通姿態: ✅ 聽見了對方的期待(他人) ✅ 認同並欣賞自己的特質(自己) ✅ 也誠實表達了願意嘗試的可能(關係) 這種誠實又自在的表達方式, 既能拉近彼此的距離, 又讓自己心裡被好好照顧。 情緒因此不再是洪水猛獸, 而是幫助我們更清楚「我想要什麼」的訊號。 🌱 一致性溝通並不容易, 但只要學習,是絕對可以做到的。 小測驗:如果你的另一半拿你和他人比較,你會如何反應呢? 歡迎留言和我分享你的回答喔~
在波士頓派的甜味裡,她說出了最迷人的溝通方式
1 like • 17d
很有智慧的回應
「教學不是在傳遞知識,而是在解人卡點」
有人問我:「你怎麼構思課程的簡報?」這問題看似無聊,實際上卻像心理測驗,答案直接暴露你對教學的態度。 真正的課程設計不是炫耀,而是解鎖。 → 在動筆前,先問自己:我到底想測什麼? 講師都有專業,但問題不是你懂多少,而是你懂的東西能不能進到別人腦袋裡。 知識不會自己跑進心裡,它得靠設計與引導。 就像解數學題時,你不是急著展示自己會秒解,而是找到學生卡住的點。 人失敗,不是因為笨,而是因為卡住。 → 每次備課前,先寫下一句話:我要幫學生解哪個卡點? 聽眾對題目的興趣比對題目的文字還小。 他們不想知道「題目說什麼」,他們只想知道「這跟我有什麼關係」。 講者一開口就解釋題目,通常就是催眠開始。 除非你的詮釋能讓人驚訝,否則乾脆別浪費時間。 聽眾不是想聽你,他們只想聽自己。 → 每次開場,先設計一句能直指聽眾痛點的話。 你要講「專注的重要」?如果只是喊「專注很重要」,那就是教科書翻譯版,完全沒有溫度。 可是假如你說:「專注不是一種能力,而是一種殘酷的選擇──你得先放棄九十九件有趣的事,才有可能做好那一件事。」聽眾會愣住,因為這話既刺耳又真實。 人不怕被提醒要專注,他們怕聽見自己一直在分心。 → 準備課程時,選一個能讓聽眾瞬間安靜的定義,而不是讓他們鼓掌的口號。 我的解題法不是「解釋」,而是「重構」。 我先問:題目測什麼能力?需要什麼條件?學生缺了哪一塊?接著只針對缺口補上,再用比喻加深,最後讓學生自己再解一次。 學會的關鍵,不是聽過,而是親手做過。 → 在課程設計裡,至少留一個環節給學生「自己流血一次」。 設計簡報,我靠四個原則。 一、訂出計畫 課程要有計畫,不是冷冰冰的大綱,而是一句能打進人心的目標。 我曾說:「今天我的目標只有一個,要讓你們感動。」結果全場都坐直。 人只有被拉進計畫,才會認真。 → 在簡報首頁,寫下一句「我要帶給你什麼」。 二、包裝架構 知識需要容器。 我的大學四年是一台電視機:大一是天線,大二是螢幕,大三是節目,大四是頻道。 找到容器,亂七八糟也能合理。 世界不是缺知識,而是缺能裝下知識的盒子。 → 想課程時,先找一個「比喻容器」來裝內容。 三、解說生動 如果簡報能取代你,那你不必出現。 投影片要短到像報紙標題,剩下的靠你。 生動不是講笑話,而是把知識變成情緒。 人會忘了內容,但忘不了笑過與哭過。 → 每張投影片只留關鍵字,其他交給你的語氣。 四、提出好問題 好問題比好答案值錢。因為問題會逼聽眾思考。 冷場不是失敗,而是大腦正在運作。 安靜不是尷尬,而是知識在發芽。 → 在課程中,刻意留一段安靜,讓問題發酵。 設計課程比執行更刺激,因為那是你跟自己對話的過程。 檢驗方法只有一個:設計時,你有沒有迫不及待想分享?如果有,那就是值得的課程。 真正的高潮不是你講得多好,而是學生忍不住去用。 → 準備課程時,問自己:這堂課會讓學生想帶走什麼? 開始上課前先問問自己: 1. 我的簡報是讓人聽懂,還是只是讓自己安心? 2. 我是在教知識,還是在解人卡點? 3. 聽眾會記住什麼瞬間?我設計了嗎? 4. 我的課,是讓人覺得「知道」還是「想去做」? 5. 如果課後學生不改變,那我準備這些有什麼用?
2 likes • 25d
謝謝老師 教學不是在傳遞知識,而是解人的卡點,演講將聽眾都拉進計畫,讓每個人都覺得這場演講跟自己有關係,回去也能立即行動。
別把希望交給別人,否則快樂會變人質
課堂上有個年輕學員舉手問我: 「老師,我最近覺得人生很痛苦,好像無論怎麼努力,都還是卡在原地,這到底是為什麼?」 我看著他,問:「那種痛苦,像什麼感覺?」 他想了想,回答:「就像一個答案永遠不會揭曉的考題。」 我笑了:「很好,那我換個例子,你更能懂——暗戀。」 他愣住了,笑聲從教室裡竄出來。 我繼續說:「別笑,暗戀就是人生痛苦的最佳教材。」 暗戀為什麼痛苦?大部分人會說:因為對方不知道。 聽起來像是教科書上的標準解答,但荒謬至極。 對方不知道?那就告訴他啊。問題不是對方不知道,而是你不敢。 真正讓人失眠的,不是秘密,而是膽怯。 接著有人會辯解:因為對方不知道,但我又不能說。這句話更像自我安慰。 就像抱怨自己沒中樂透,卻從來不買票。不是不能,而是不想承擔結果。 「不能」這個詞,本質上只是「不敢」的高級偽裝。 再有人會說:因為怕失敗,所以痛苦。表面合理,但根本站不住腳。 學生時代的大考,誰不怕失敗?可你還是乖乖進考場。 準備考試的焦慮雖然折磨,但比起暗戀那種情緒雲霄飛車,簡直像溫泉泡腳。 怕失敗從來不是理由,怕希望破滅才是最深的折磨。 幸福的關鍵其實很單純:人會覺得幸福,是因為覺得自己還有希望。 考試就是如此。你知道日期、知道範圍,雖然焦慮,但至少明白遊戲規則。 努力讀書,就能換取一份確定的希望。那是你自己創造的,是你能控制的。 暗戀完全不同。 它沒有期限,沒有題庫,也沒有標準答案。 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能交卷,更不確定會不會有人改分。 於是,你只能把希望交到別人手裡。 對方的一個笑容,就讓你覺得春天要來;對方的一次冷淡,就讓你懷疑人生。 幸福是自己製造的,痛苦卻是別人分配的。 把視角拉遠,你會發現暗戀的邏輯,也存在於人生其他痛苦裡。 工作讓你焦慮,多半是因為升遷的希望掌握在老闆手上; 讀書讓你煎熬,是因為未來的希望被分數綁架; 戀愛讓你心碎,是因為幸福的開關似乎掌控在對方手裡。 真正拖垮你的,不是努力,而是希望被綁架。 所以提醒自己:希望不要等人給,也不要輕易交出去。 把希望抓回來,才是真正的自由。 能奪回希望的人,才配得上幸福。 給你十個小錦囊,提醒你找回自己的幸福: 1. 別再用「等」來定義人生:不要等別人賞飯吃,先讓自己有籌碼。 2. 設定小目標:透過一個計劃、一場演出、一個挑戰,自己生產希望。 3. 練習行動快於思考:想三次不如做一次,因為拖延只會餵養恐懼。 4. 把焦點放在可控範圍:別把眼睛盯死在別人身上,先確保自己能推動的部分。 5. 養成紀錄習慣:每天寫下哪怕一件小成就,這是最便宜的希望製造機。 6. 建立備用選項:單一出口最容易窒息,準備多條路,你就不會怕失敗。 7. 學會拒絕:說不出口的拒絕,最後都會變成吞不下去的委屈。 8. 強化自我價值感:讓自己有光,就不會因別人一句冷言而陷入黑暗。 9. 別過度依賴評分系統:考試、考核、點讚數都只是外部的影子,不是你存在的證明。 10. 刻意練習「抓回主動」:從小事開始,比如今晚的晚餐誰決定、週末的時間誰安排。 沒有什麼比自己創造的希望更可靠,因為那是唯一不會過期、也不會被沒收的幸福。
2 likes • 26d
謝謝老師 讓焦點回到自己身上,希望掌握在自己手上
「錯不可怕,假裝認錯才可怕。」
有一次去企業上課,主管在台上豪氣地說: 「我這個人最重視坦白,犯錯我一定會承認!」 員工們面面相覷,表情似乎透露著:聽聽就好。 這個情況其實是我能預期的,因為我在跟主管互動時,他常常第一時間透漏出來的訊息都是:『團隊的執行力太差,而不是從自身出發找可能的原因』。 很多人口頭上喊著「勇於認錯」,實際上第一反應永遠是甩鍋。 這就是最大的矛盾:很多領導者不缺承認錯誤的口號,缺的是承認錯誤的行動。 真正讓人失望的,不是錯誤本身,而是言行不一的虛假誠意。 你願意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和弱點嗎? 這問題就像醫生問你「要不要健康一點?」嘴巴誰都會說要,行動卻常常不配合。 人最會說的謊,往往是對自己說的。 為什麼人不承認錯誤? 人的大腦最擅長的不是推理,而是替自己找理由。 承認錯誤的難度,不在於懂不懂,而在於能不能停下來誠實面對自己。 真正拖垮人的,不是錯誤,而是藉口。 三種典型逃避劇本 第一種:完全不覺得自己錯了 「要不是他先惹我,我會這樣嗎?」 「我遲到是因為塞車!」 這就是外歸因偏差,錯永遠在別人,從來不在自己。 把錯推給世界的人,最後只能被世界淘汰。 第二種:明知道卻死不認 「道歉有什麼用?能還錢嗎?」 這是把認錯看成軟弱。長期下來,否認反而讓錯誤更牢固。 不敢低頭的人,最後只能跪著走。 第三種:有技巧地閃躲 「現在先不說吧,搞不好還能翻盤。」 這是典型的賭徒謬誤,把希望寄託在運氣。 結果不是翻盤,而是輸掉人心。 賭輸一次沒關係,輸掉人心就全盤皆輸。 錯誤的層次:行為、判斷、性格、信念 行為上的錯(遲到、忘東西)容易承認。 判斷上的錯(決策失誤)會牽扯團隊利益,難度更高。 性格上的錯(過度樂觀、懦弱縱容)不是短期能改的。 最難的,是信念上的錯。 當價值觀過時,人會拼命護航,而不是鬆手。這就是認知失調。 最頑固的錯誤,是用來證明自己沒錯。 領導者的真誠:靜態還是動態? 靜態真誠是「我一貫堅守信念」,聽起來偉大,實際上僵化。 動態真誠是「隨情境修正自己,但方向仍指向未來」。 真正的一致,不是和過去對齊,而是和未來對齊。 要不要公開承認錯誤? 公開承認不是自虐,而是務實。 1. 消除疑慮:比起讓人猜,直接說清楚更有效。 2. 以身作則:自己先承認,才有資格要求別人。 3. 接受檢視:錯誤攤開,別人才幫得上忙。 敢公開的人,不是沒錯,而是把錯變成資產。 給自己來個靈魂拷問吧! - 你說「我會改」,後來真的改了嗎? - 你的團隊相信你會認錯,還是相信你會甩鍋? - 你是在堅守信念,還是在固執己見? - 你想成為一個「永遠正確的領導者」,還是一個「錯了還能帶隊伍走下去的人」?
4 likes • 30d
謝謝老師的提醒! 認錯有時候會流於表面,要注意自己有沒有言行一致。
真正核心的成功方程式
結果=渴望x方法+時間。 聽起來像數學,卻比數學更殘酷。因為數學裡少了人性這個變數。 有人會立刻跳出來說:少了能力吧!但說真的,能力從來不是問題。人類沒有翅膀,卻坐著鋼鐵鳥比老鷹飛得更高。能力只是時間與方法的延遲兌現,不是天花板。真正的天花板,叫做渴望。 換句話說,能力不是門檻,心裡的那扇門才是。 心理學家馬斯洛提過需求層次,低層的需求會強烈驅動行動。想喝水的人不會去研究哲學,因為口渴比真理更急迫。渴望越深,越能逼你找到更好的方法。這就是為什麼「真正想要」和「嘴巴上說想要」差別天大。 嘴巴會騙人,行動不會。 看看布萊德彼特主演的《F1電影》。他飾演的車手桑尼,曾經是天才,但因事故退出賽道,三十年後才被找回。他要復出,不靠天分,而是靠渴望支撐自己,把方法一點一滴找回來:從模擬器訓練到車隊策略,一切都得重頭開始。最後,他用智慧與冷靜拿下比賽。 這就是渴望逼出的方法,再用時間證明的結果。 沒有這樣的渴望,他早就留在出租車座椅上,而不是重返賽道。 冠軍不是那天贏的,而是在每次復出的選擇裡贏的。 《凡人修仙傳》的韓立也是一樣。他出生平凡,天資不算卓越,卻有一個不容否認的渴望:活下去,修得更高。 於是他不靠血統開掛,而是靠謹慎與反覆調整方法:換功法、學陣法、煉丹藥,一次次用時間把自己推上新台階。 沒有百分百的渴望,他根本熬不過血色禁地,更不可能結成元嬰。 粉絲笑他是“膠帶俠”,但正因為不怕土法煉鋼,他才走到別人走不到的高度。 平凡人能修仙,全靠渴望足夠真。 所以,怎麼驗證你到底有多想要?不用問你,也不用聽你講。只要看你用了什麼方法,就能知道答案。 方法是渴望的X光片,照得一清二楚。 最後,把話說得直白一點:結果從來不是命運給的,是你渴望的重量加上方法的精度。 當你願意承認這一點,人生就會開始有趣,因為命運不再是算命師的工作,而是你手裡的一支筆。 渴望若真,方法自來;方法若真,時間必答。 記下這四點 一、檢視自己最想達成的目標,誠實寫下你目前用的方法。 二、問自己:這些方法是不是最佳?還是只是「習慣的方式」? 三、設下學習清單,投資時間去找到能突破現況的方法。 四、定期回頭檢查:方法有沒有升級,還是只在原地跑圈。 真正的驗證題只有一個:你的方法,有沒有配得上你說的渴望。
1 like • Aug 26
謝謝老師! 有足夠的渴望方法自然會來
1-7 of 7
Yun Hsuan Liu
2
6points to level up
@yun-hsuan-liu-8693
跟誰合一不如跟自己合一。

Active 17d ago
Joined Aug 21, 2025
Powered b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