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人問我:「你怎麼構思課程的簡報?」這問題看似無聊,實際上卻像心理測驗,答案直接暴露你對教學的態度。 真正的課程設計不是炫耀,而是解鎖。 → 在動筆前,先問自己:我到底想測什麼? 講師都有專業,但問題不是你懂多少,而是你懂的東西能不能進到別人腦袋裡。 知識不會自己跑進心裡,它得靠設計與引導。 就像解數學題時,你不是急著展示自己會秒解,而是找到學生卡住的點。 人失敗,不是因為笨,而是因為卡住。 → 每次備課前,先寫下一句話:我要幫學生解哪個卡點? 聽眾對題目的興趣比對題目的文字還小。 他們不想知道「題目說什麼」,他們只想知道「這跟我有什麼關係」。 講者一開口就解釋題目,通常就是催眠開始。 除非你的詮釋能讓人驚訝,否則乾脆別浪費時間。 聽眾不是想聽你,他們只想聽自己。 → 每次開場,先設計一句能直指聽眾痛點的話。 你要講「專注的重要」?如果只是喊「專注很重要」,那就是教科書翻譯版,完全沒有溫度。 可是假如你說:「專注不是一種能力,而是一種殘酷的選擇──你得先放棄九十九件有趣的事,才有可能做好那一件事。」聽眾會愣住,因為這話既刺耳又真實。 人不怕被提醒要專注,他們怕聽見自己一直在分心。 → 準備課程時,選一個能讓聽眾瞬間安靜的定義,而不是讓他們鼓掌的口號。 我的解題法不是「解釋」,而是「重構」。 我先問:題目測什麼能力?需要什麼條件?學生缺了哪一塊?接著只針對缺口補上,再用比喻加深,最後讓學生自己再解一次。 學會的關鍵,不是聽過,而是親手做過。 → 在課程設計裡,至少留一個環節給學生「自己流血一次」。 設計簡報,我靠四個原則。 一、訂出計畫 課程要有計畫,不是冷冰冰的大綱,而是一句能打進人心的目標。 我曾說:「今天我的目標只有一個,要讓你們感動。」結果全場都坐直。 人只有被拉進計畫,才會認真。 → 在簡報首頁,寫下一句「我要帶給你什麼」。 二、包裝架構 知識需要容器。 我的大學四年是一台電視機:大一是天線,大二是螢幕,大三是節目,大四是頻道。 找到容器,亂七八糟也能合理。 世界不是缺知識,而是缺能裝下知識的盒子。 → 想課程時,先找一個「比喻容器」來裝內容。 三、解說生動 如果簡報能取代你,那你不必出現。 投影片要短到像報紙標題,剩下的靠你。 生動不是講笑話,而是把知識變成情緒。 人會忘了內容,但忘不了笑過與哭過。 → 每張投影片只留關鍵字,其他交給你的語氣。 四、提出好問題 好問題比好答案值錢。因為問題會逼聽眾思考。 冷場不是失敗,而是大腦正在運作。 安靜不是尷尬,而是知識在發芽。 → 在課程中,刻意留一段安靜,讓問題發酵。 設計課程比執行更刺激,因為那是你跟自己對話的過程。 檢驗方法只有一個:設計時,你有沒有迫不及待想分享?如果有,那就是值得的課程。 真正的高潮不是你講得多好,而是學生忍不住去用。 → 準備課程時,問自己:這堂課會讓學生想帶走什麼? 開始上課前先問問自己: 1. 我的簡報是讓人聽懂,還是只是讓自己安心? 2. 我是在教知識,還是在解人卡點? 3. 聽眾會記住什麼瞬間?我設計了嗎? 4. 我的課,是讓人覺得「知道」還是「想去做」? 5. 如果課後學生不改變,那我準備這些有什麼用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