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ctivity
Mon
Wed
Fri
Sun
Nov
Dec
Jan
Feb
Mar
Apr
May
Jun
Jul
Aug
Sep
What is this?
Less
More

Owned by 李

如果人生是一部車,第二人生啟動器就是點火器。 我們提供你一切加速的工具與利器,燃亮終身學習的引擎; 這裡不談年齡,只談爆發,不收藉口,只收行動。 你的未來不是延長賽,而是無限賽道——現在就點火! 讓老師陪伴你,一起點燃你的第二人生。

102 contributions to 第二人生啟動器 | 李柏賢老師
認識自己從善待你的心開始!
時間治得了傷口,卻治不了渴望 有人說時間是最好的藥,其實它頂多只是止痛藥,治得了擦傷,卻治不了心口的缺口。 從小到大,我們想要的東西其實從沒變過: 想被注意、想被照顧、想冒險、想有人誇、想讓生活不無聊、想多一點人喜歡自己。 換句話說,人類就是一種「渴望再加續集」的生物。 心口袋裡的雜物 我最近聽到一個比喻:心像一個口袋,空的時候叫心靈,有點東西叫心眼,多一點就變心機,塞太多就成了心事。 長大後,人人都拖著滿滿的心事,以為長大的獎勵是「以前想要的現在不屑要」,其實這不是豁達,是自我安慰。 真正的長大不是不想要,而是把「想要」改名換姓。假裝放下,跟撿回來沒兩樣。 渴望只是換了包裝 說穿了,在不同時空裡,相同的渴望只是換了不同代號。 小時候要糖果,長大後要升遷,骨子裡都是「快告訴我,我值得被愛和肯定」。 所以問題不是我們要的變了,而是我們到底有沒有長出更大的心去裝它。 真正的痛苦,不是沒有,而是得到以後依然覺得空,像餓了狂吃零食,嘴巴動得很勤快,肚子卻依舊空空。 心越大,越難被滿足 也許心真的會長大,但壞消息是,它變大後更難被滿足。 以前有爸媽的愛就好,現在要伴侶的愛、孩子的愛、老闆的愛,最好再加網友的愛。 心像胃,越養越大,越餓越空。 裝滿不是成就,而是累贅 不過無論心有多大,它滿了就是滿了。 問題不是容量,而是你塞進去的究竟是什麼。 每天都該翻一翻,把不重要的清掉,否則你的人生就像硬碟,裝了一堆垃圾檔,結果最想要的東西反而存不進去。 『滿不是成就,滿只是累贅。』 讓我們重新來檢視這顆心吧! 心不是容器,而是篩子 讓人焦慮的不是心裝不下,而是什麼都往裡丟:讚美丟進去,嫉妒也丟進去,最後重要的都被壓在最下面。 成熟的差別,不是心比較大,而是懂得「該留誰、該請誰走」。 『人生最需要的,不是容量,而是刪除鍵。』 成長是心的彈性 小孩的心像布袋,一裝就爆;大人的心比較像皮革包,可以被拉扯,還能回復。 這就是心理學說的復原力。真正決定一個人能走多遠的,不是心裡有多少,而是被壓縮之後能不能彈回來。 『堅強不是不會痛,而是痛過還能動。』 心的重量比容量更關鍵 十件小事的總重量,往往比一件大事還沉。 很多人每天都覺得自己快崩潰,其實只是被一堆小石頭壓到窒息。 背石頭走路算是挑戰,背沙子走路就是浪費力氣。 空出位置,才有驚喜的可能 人生最有趣的東西,從來不是計畫好的,而是忽然掉下來的。 如果心已經塞滿,哪怕遇到能改變命運的契機,也只能眼睜睜看它溜走。 留點空白,才有驚喜。 真正的成熟:敢回答「最重要的是什麼」 長大不是心裝得多,而是敢回答「我最在乎的到底是什麼?」 很多人一輩子都不敢答,最後活成一個別人期待的角色。 能夠清楚說出:「就算只剩一個位置,我也要放這個」,那一刻才算真的長大。 『成熟不是選擇多,而是篤定少。』 這四點讓你每天提醒自己: 一、每天寫下今天唯一最重要的一件事,其他全部歸零。 二、學會丟東西:不只清房間,也要清心。 三、固定問自己:「如果只能留三樣東西,我會挑什麼?」 四、記住心不是倉庫,而是行李箱,帶不走的就是累贅。 ⸻ 成長不是把心塞滿,而是把無關緊要的東西請出去,好讓真正想要的東西進來。 人生最後的重量,不在多少,而在有沒有裝對。
組成精彩人生的三個元素
一個學員跟我分享:老師,我覺得我的人生乏善可陳, 每天好像就是在平凡度日。 其實,這是一個很好的反思。 意謂著:你不想就這樣過一輩子。 可是,人生該怎麼定義精彩呢? 還記得前幾天我說,這輩子一定要有的一些經歷應該是哪些呢? 其實我們可以試著想想, 如果你的人生拍成一部片,那要怎麼樣才會好看呢? 最起碼要有這些元素在: 1.矛盾與衝突 2.痛苦與掙扎 3.成就與遺憾 你可能會說:老師,怎麼聽起來感覺很慘呢? 難道不能是喜劇嗎? 我說:你誤解了,是否是喜劇,跟劇情內容無關。 而是演員面對這些情境的態度是什麼? 即便是搞笑的喜劇,想要讓人回味再三,還是上述的元素。 但你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關鍵。 『精彩』,一直都是旁觀者的角度。 想想那些精彩的電影,主角會用『精彩』來形容自己的人生嗎? 主角永遠在裡面掙扎,旁觀者才會說「精彩」。 你回頭想想,那些看似震撼的戰爭片,主角在裡面是流血的,是絕望的,是走一步就可能死掉的。 可是一群觀眾,卻能坐在戲院裡邊嗑爆米花邊讚嘆:好精采啊。 這就是差別。 我們的人生不是給人欣賞的煙火表演,而是自己每天要走的路。 所以追求「精彩」,往往是一個陷阱。你會拼命地堆砌看似轟轟烈烈的片段,卻忘了問: 這樣的生活,自己能不能安然承受? 真正的問題不是「精彩」或「平凡」,而是——你能不能覺得「值得」。 值得,意味著:那些衝突沒有白費,痛苦之後有了意義,遺憾反而提醒你珍惜眼前。 即使別人看不見,哪怕拍成片子會很無聊,只要你覺得值得,那就是你的人生質感。 所以你不用擔心每天過得像白開水。白開水看似平淡,可是沒有它,你連走到所謂「精彩」的那一天都不可能。 有時候,平凡才是養分,精彩只是點綴。 把「值得」活出來,比任何「劇情反轉」都還重要。 要把「矛盾、痛苦、成就」這三種元素活生生放進自己的人生,不是要你故意去作死或亂搞,而是要有意識地創造舞台。 1. 矛盾與衝突:給自己製造張力 矛盾是成長的前奏。 你如果永遠只挑最安全的選項,就像電影裡的背景板:永遠存在,但沒人記得。 製造矛盾的方法很簡單:故意選一個讓自己不舒服的路。 • 接一個超出自己能力邊界的任務。 • 嘗試一個你明知道可能會失敗的挑戰。 • 敢於跟重要的人說出你心底的真話。 矛盾不一定來自外部敵人,很多時候是「我想要」和「我害怕」之間的拔河。那才是真正有戲的地方。 2. 痛苦與掙扎:讓自己留下傷痕 痛苦不是要你自虐,而是要你擁抱那種「想退卻卻必須咬牙」的時刻。 掙扎讓故事有重量,沒有痛感的人生,就像無鹽的飯,吃得再多也沒味道。 • 給自己設定期限,而不是「有空再做」。 • 面對低谷,不要立刻逃避,而是熬過去,讓自己懂得什麼叫承受。 • 學會說:「痛很正常,因為這代表我在突破舒適圈。」 掙扎就是讓你不再只是路人的東西。 3. 成就與遺憾:用結果劃下筆記 成就不是必須登頂世界,而是你真的完成了某件自己曾經不敢想的事。 遺憾則是給人生加深度的顏色,沒有遺憾的片子看起來假到發光。 • 刻意留下里程碑:完成一場比賽、寫完一本書、帶團隊打完一場硬仗。 • 接受不完美:有些夢你追不到,但因為追過,你的成就才更立體。 • 學會總結:不是炫耀,而是留一個「證明自己活過」的記號。 矛盾是火花,痛苦是燃料,成就是煙火的綻放,遺憾則是殘留的餘燼。 三者合起來,才是一部真正有人味的劇情。 要是你的人生缺少其中一種元素,就自己去製造。 別怕狼狽,因為最差勁的故事,不是悲劇,而是乏味到沒人想看下去的流水帳。
真正的問題不是當下的選擇而是『然後呢?』
捷運踢人新聞一出,網路馬上吵翻天。 有人挺年輕人,說總算有人敢反擊; 有人挺老人,說尊重長輩是天經地義; 還有人端出平衡論,強調暴力不可取,雙方都有責任。 但事情並不只是這些立場的對抗,其實背後還有更多值得深入思考的「然後呢」: • 世代衝突:年輕人被罵冷血,老人被罵霸道,我們真的因此更懂得互相體諒,還是只是世代對立更深? • 公共空間的界線:博愛座究竟是「特權」還是「需要者優先」?如果界線不清,衝突只會不斷重演。 • 暴力的正當性:一腳踹飛,有人拍手叫好,有人覺得太過火。社會到底要怎麼界定「正當」與「過度」? • 標籤文化:網路立刻出現「奧客婆婆」「冷血年輕人」的標籤,但這些標籤除了製造對立,還能帶來什麼? • 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:當事人過去多次鬧事,甚至有通緝背景。除了責怪,她背後是不是反映出更大的社會缺口? 同一個事件,其實能延伸出這麼多切面。 問題不只是誰對誰錯,而是我們敢不敢追問:「然後呢?」 ⸻ 學員問我:「老師,如果喜歡一個人卻沒有結果,我該怎麼設停損點?」 我笑了:「你聽過五月天的〈後來的我們〉嗎?」 歌詞裡唱著: 「然後呢,他們說你的心似乎痊癒了,也開始有個人為你守護著。 我該心安或是心痛呢?」 我反問他:「那你想要心安,還是心痛?」 他愣住,沉默不語。 我點點頭:「因為人不是來到愛情裡投票的,而是來尋找自己心跳的。」 戀愛不像投資,停損點不是理性演算法,而是心裡那個「還要不要再心動」的瞬間。 感情裡最大的矛盾就是:我們常常拿理性去分析,卻又想用感性來收尾。 最後通常收不了尾,還順便收了一身傷。 愛情就像股票,唯一不會漲停的,是我們的耐心。 徐佳瑩在〈到此為止〉唱過一句:「與其被牽絆挾持,反目成仇都勝過若無其事。」 停損不是逃跑,而是尊重自己真實的感覺。 所以,感情裡沒有完美的停損點,只有當下最好的選擇。 真正該問的不是「該不該停」,而是「然後呢?」 當你能再次喜歡一個人,你自然就知道自己已經放下了。 人生唯一穩賺不賠的投資,就是讓自己永遠保有心動的能力。 ⸻ 很多人之所以困在選擇裡,不是因為選錯,而是因為掉進了「假議題」的陷阱。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:「要買房還是租房?」 這問題聽起來很現實,但真正的關鍵不在買或租, 而在於:你手上那筆頭期款,打算怎麼用? 如果拿去買房,「然後呢」?你得到穩定和歸屬感,但同時也把未來幾十年綁在房貸上。 如果選擇租房,「然後呢」?省下的頭期款可以拿來進修、投資、創業、旅行,甚至用來探索更大的可能性。 問題的核心不是「買或租」哪個比較好,而是「這筆資源放在哪裡,能讓你的人生長出更多選擇?」 愛情也是一樣。 很多人糾結「要不要分手」,就像糾結「要買房還是租房」。 但真正的問題不是「留或走」,而是「留了之後,你要怎麼讓自己更好? 走了之後,你又要怎麼活得更自由?」 愛情最怕的不是走錯,而是把自己困死在假議題裡,忘了去問:「然後呢?」 ⸻ 人生沒有真正的停損點。 因為從出生那一刻起,我們的時間就在倒數。 所謂的停損,只是生命的轉折;而每個轉折,都是機會的入口。 買房不是終點,租房也不是終點;在一起不是終點,分手更不是終點。 真正的智慧是:不管當下怎麼選,下一步永遠要替自己打開更多可能。 如果喜歡一個人,能讓你成長,那就值得。 如果買一間房,能讓你創造更多機會,那就值得。 因為關鍵從來不是「現在怎麼樣」,而是「然後呢?」 ⸻ 那麼,什麼才算是更好的「然後呢」? 答案是:當一個結果出現時,它能為你打開更好的選擇,而不是把你困在原地。 如果一次決定,讓你的人生越走越窄,那就算表面贏了,也只是換來一條死胡同。 但如果一個選擇,能讓你看到更多路口、更多可能,那才是值得的「然後呢」。 感情裡,如果喜歡一個人能讓你更勇敢、更專注、更懂得愛自己,那這段愛就算沒有結局,也依然有價值。 財務上,如果買一間房能幫你看見更多機會,讓人生基礎更穩,那這個選擇就是對的。 因為真正的衡量標準,不是「當下快不快樂」,而是「它能不能推動你一路向上,而不是一路下墜」。 我們都該明白:結果只是逗點,不是句點。 更好的「然後呢」,永遠是那個讓你擁有更多自由、更多可能、更多成長的方向。
9/29每週週報-快樂的老師才能教出快樂的學生
教師節快樂。二十多年了,我的熱情還在嗎? 這問題像久未翻動的抽屜,打開時還帶點霉味。 疫情之後,不只醫護人員大缺,老師也在逃難。 有人離開教職,表面惋惜,心裡卻忍不住想說:「恭喜,這世界還有更大的舞台等你。」 別誤會,大家不是不想當老師,而是不想困在「學校」這個環境裡。 學校的封閉魔力 我在前十年的教學生涯裡,跑遍全台大學,兩百間差不多只剩幾間沒踏進去。 靠的不是行銷預算,而是師生口耳相傳。 為什麼傳得這麼快?因為校園封閉,消息才會像群組裡的八卦一樣,傳播得特別有效率。 問題是,為什麼學校可以這麼封閉?答案很簡單:因為他們「可以不變」。 人腦最愛的東西就是「穩定」:不變就能活得好,誰要冒險開放? 而少子化和科技演進,正在把這份「不變」一刀刀削掉。 三個職場的靈魂需求 心理學告訴我們,幸福的工作要滿足三個核心需求:自主性、勝任感、關係感。 偏偏學校最缺的就是這三樣。 自主性:新老師行政綁手綁腳,動彈不得。甚至學生比老師還有自主權。 勝任感:教書不只要顧成績,還要顧品格,還要對付家長。懷疑自己行不行,是老師的日常。 關係感:社會對老師的信任下滑,學生嫌你囉嗦,家長嫌你不夠。當連尊重都沒有,熱情怎麼不熄火? 而最後的這根稻草就是努力與回饋失衡。 一、下課不等於下班 二、責任無限延伸:外在成績、內在心理還有校園霸凌 三、薪水停滯:起薪看似還行,但成長緩慢 四、家長壓力:老師變成客戶服務中心 五、升遷困難:不是用表現來決定你的升遷 六、學生素質兩極:少子化,學生變少了,但類型卻變多了 七、心理負擔沈重:要處理『人的情緒』的工作是最累的一件事 這不是抱怨,而是誠實報告。因為如果不說真話,很多人以為老師只是「玻璃心」。 自我保護才是第一課 第一個關鍵是「自主性」:守住自己,不要當烈士。 工時、健康、心理狀態先顧好,這不是逃避,而是教育長跑的保養。 別忘了,能說「不」的老師,才有力氣繼續說「是」。 就像蔡依林說過:「喜歡我的人跟討厭我的人一樣多。」 那不是隨口一句,而是一種修煉。當支持你的人夠多時,批評聲音就會自動變小。 所以,老師需要的是「支持系統」: • 同事小圈圈,互相打氣 • 專業社群,交流經驗 • 有需要就去諮商,這不是示弱,而是進場保養 找回自己的成就感 第二個是「勝任感」。別把價值綁死在學生分數或家長臉色上。 成就感可以是某個學生開始改變,可以是自己上課方式更有趣。 甚至教材設計、表達技巧這些技能,放到其他行業一樣吃香。 知道這點,你就會輕鬆許多。 關係感是長跑,不是短打 第三個是「關係感」。不用討好所有人,只要守住原則,時間會帶來真正的盟友。 老師與學生的關係,就像馬拉松選手和觀眾。 你陪跑一段,他們總有一天會回來,告訴你「老師,我到終點了」。 一、先顧自己:拒絕過度壓榨,心理健康優先。 二、重建成就:從小成功找力量,別被外部評價綁架。 三、強化連結:建立支持系統,把教學當長跑。 教師節,不是要喊「老師辛苦了」,而是該問:「老師,你過得好嗎?」 因為一個快樂的老師,才能教出快樂的學生。 很幸運的是我自己能夠創造我想要的環境。 所以我是一個快樂的老師。 也希望在我有生之年,能夠協助更多的人掌握這幸福三要素: 自主性、勝任感與關係感。 十月份,老師會有新的計劃上線,期待跟更多的夥伴有更多的火花。 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,也留言一下讓我知道你有在關注吧!
4
0
你的今天重要嗎?
每次演講,我最常看到的不是觀眾的眼神,而是觀眾的「靈魂出走」。大家渙散地坐著,好像只剩軀殼在現場。我忍不住問一句:你的今天重要嗎? 想想看,如果今天是面試,你會不會把自己擦亮?如果今天是約會,你會不會換掉那件皺到像抹布的襯衫?如果今天是生日,你是不是連早餐都能吃出節慶感?既然你現在這副樣子,那是不是代表──你其實覺得今天不重要? 問題來了:那麼你的人生,到底有幾天是重要的? 我曾問過學員:如果你還能活十年,大約就是三千多天,這些日子重要嗎?他毫不犹豫回答:「當然重要啊!」我笑著反問:「真的嗎?怎麼判斷?」他說:「看在不在乎啊。」我點頭,但追問:「那你確定,接下來每一天都能這麼在乎嗎?」答案顯而易見。多數人沒辦法,因為我們其實不懂什麼叫活在當下。 活在當下,不是寫在書上的漂亮標語,而是把那一刻當成你最在乎的時刻。早晨醒來,你會不會在乎自己能不能有精神?通勤時,你會不會在乎能不能準時上車?與人對話時,你會不會在乎他的眼神和語氣?如果真的在乎,那麼每一刻就不是過場,而是舞台。 那麼,為什麼我們做不到? 首先,大腦有個壞習慣:自動導航。它愛走老路,因為這樣最省力。結果,你在辦公室一整天,其實活得跟複印機沒什麼兩樣。省下來的能量,換來的是蒸發的意義。 再來,注意力早被手機切成碎片。指尖往下一滑,有時有驚喜,有時沒驚喜,這種變動回饋比毒品還上癮。當你的專注被切片,每一刻都變得像拼圖缺角。於是短片贏過長書,通知紅點贏過耐心對話,讚數贏過真心的讚嘆。當回饋系統被訓練成只追快樂,而不是追深度,你的在乎能力就被壓縮成幾秒鐘的火花。 第三,逃避。你以為自己在準備,其實只是在逃。像那位要面試的小張,前一晚不是看履歷,而是打掃房間。掃到乾淨,卻也掃掉了準備的時間。逃避讓你覺得自己「有做事」,其實你只是在拖著時間陪你演戲。 第四,人類總愛追遠忘近。對未來的目標充滿憧憬,對眼前的小事卻嫌棄得要命。遠方浪漫,當下難看。於是你談夢想談到激動,卻連今天的便當都隨便。 第五,身體欠債。沒睡飽、沒運動、飲食亂,你的精神像低電量手機,隨時跳警告。阿芬是兩個孩子的媽媽,熬夜趕簡報,早上還得硬撐開會。她不是不在乎今天,她只是沒電。 第六,關係冷卻。當你講話沒人聽,開會大家等散會,課堂只是數人頭,誰會願意專心活在當下?沒有連結的場域,只會生產出「人在心不在」的群體。 第七,完美主義。它不是追求極致,而是害怕開始。小芸設計一張海報,連字距都能糾結到天亮。她不是專業,她是恐懼。如果沒作品,就不會有批評。完美主義的封面是講究,內頁卻是恐懼。外面看起來在雕琢細節,裡面只是延遲交卷。 最後,環境訊號。床上開電腦,註定變追劇;書桌堆滿雜物,腦袋也塞不進專注。行為靠提示起動,提示一錯位,當下就上錯舞台。 這些阻礙,背後有幾個底層邏輯: 生存優先於意義,所以我們寧可轉移焦慮,也不願直面挑戰。 能量守恆,所以大腦偷懶,寧可自動導航,也不想深度投入。 獎賞偏見,所以我們追求秒回饋,卻無法等待長遠價值。 自我保護,所以我們合理化逃避,寧願保面子,也不願冒險。 敘事慣性,所以我們活在自我設定的角色裡,把今天演成習慣,而不是突破。 說到底,人不是不想活在當下,而是太容易把今天「外包」給這些模式。 那怎麼辦?這裡有幾個方法,讓今天不再成為過場: 一,設置入場儀式。每段重要時刻前,做一個小動作:關掉通知、深呼吸幾次,或寫下一句當下最想完成的事。這是把自己從省電模式拉回現場的開關。 二,縮小單位,放大意義。別幻想一年後的自己,先專心做好今天的一小步,並賦予它意義。走路時告訴自己:這一步,是替未來的自己鋪路。 三,換掉提示,調整場景。把手機移出桌面,把書留在床邊。環境會決定你今天過得像戰場還是沙發。 四,設定注意力限額。一天只專注在少數幾件事,其它延後。專注不是擠出來的,而是刪出來的。 五,用身體帶回心。先站起來、走幾步、喝口水,讓身體喚回注意力。當心跑掉時,身體是最好的司機。 六,把成果做可見。留下痕跡:三行摘要、一張筆記、一封訊息。回饋不是靠想像,而是靠看見。 七,練習不完美的交卷。適時選擇「足夠好」,因為交出去,世界才會給你回應。 八,建立關係的熱點。每天花幾分鐘,真誠對話,問一個真正的問題,說一句真實的謝謝。連結讓當下有溫度。 九,每日兩問一答。早上問自己:今天什麼最重要?晚上答:我做對了什麼?這是替今天收尾的方式。 十,挑戰「不快轉」時刻。利用排隊、通勤,別滑手機,專注呼吸與周遭。你會發現,無聊不是敵人,失焦才是。 記得《命運好好玩》的主角嗎?他快轉掉「不重要」的日子,結果才發現自己錯過了整個人生。真正可怕的,不是日子無聊,而是你不知道它的重要,就讓它溜走。 今天,不是用來打發的,是用來打磨的。當你把今天當作最在乎的一天,它才會長成你想要的人生。
1-10 of 102
李 柏賢
6
966points to level up
@42099237
nice

Active 1d ago
Joined May 3, 2025
台中市西區
Powered b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