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ser
Write something
Pinned
擁有好的體驗請先看完入群影片
這支影片將會跟你詳細說明: ✔️ 加入這個平台老師可以給你什麼? ✔️ 如何使用這個平台? ✔️ 如何解鎖贈品、課程、禮物...? ✔️ 我們的願景與長期規劃 我直接告訴你,這支影片的長度是 10分22秒 請你找個時間、找個安靜的環境,好好的把這支影片看完 如果沒看完,有可能會取消你進入平台,感謝你的配合🙏 看完後麻煩在下方留言區告知你已經看完~
Pinned
影響力講師培訓與個人品牌計劃上線摟!
各位夥伴,今晚的直播老師用文字與影片上架呈現了。 價值30000元以上的優惠只剩兩個名額,有興趣的夥伴可以點入classroom裡了解。 或是點選以下連結: https://www.skool.com/next-life/classroom/2382ca7e?md=9c3b6f7a234e4fb1b106faca2dc9028e 有任何問題歡迎私訊老師喔!
19
0
Pinned
🎉 歡迎加入《第二人生啟動器-李柏賢老師》
這是一個為行動者、實踐者、價值創造者所設計的學習社群。 在這裡,你將找到一群與你一樣,渴望成長、願意分享、準備啟動第二人生的夥伴。 請先花一點時間看完入群必看影片。 我們聚焦在八大核心主題: - 👨‍👩‍👧‍👦 家庭教育 - 🧠 銷售心理學 - 🤝 團隊經營 - 🌟 個人品牌建立 - 💰 知識變現 - 🎤 影響力講師培訓 - 💼 職場菁英成長 - 📈 實戰策略與行動落地 如果你希望讓影響力與收入並行、讓理念轉為現實,那你來對地方了。 🧭 如何開始參與社群互動? ✅ Step 1:觀看入群影片 👋 1.了解如何設定通知,讓學習半自動化 2.了解如何閱讀各式文章與解鎖各主題課程 3.了解如何分享你的觀點並與群內夥伴互動 ✅ Step 2:了解升級機制:讓你解鎖更多價值內容🎯 - 積極互相按讚、分享有價值的內容,你的積分自然就會長高🚀 - 每個層級(LV)需要的積分 Level 1 - 0 points Level 2 - 5 points Level 3 - 20 points Level 4 - 65 points Level 5 - 155 points Level 6 - 515 points Level 7 - 2,015 points Level 8 - 8,015 points Level 9 - 33,015 points 💡 每獲得 1 個讚 = 1 分。 多互動、多分享有價值內容,成長就會加速。 ✅ Step 3:馬上開始解鎖等級2 本篇文章,下方留言「簽到」 👋 讓我們知道你已經正式進入這個成長空間! 並做簡單自我介紹:(格式如下) 1. 我們可以怎麼稱呼你? 2. 你的專業或熱愛領域是什麼? 3. 你最想在這裡精進的主題有哪些? 4. 願意公開的社群帳號(IG、YouTube…) 📛 請勿張貼任何非社群平台的外部連結,避免詐騙與導流誤會。 看到別人的留言時,請不要吝惜按讚,就能互相得到積分喔! ✅ Step 4:📲 使用手機更方便:立即下載 Skool App! - 📱 iOS App Store 下載 - 📱 Android Google Play 下載 最後: 📚 提問與學習請使用「📋向老師提問」分類 有任何與八大主題相關的問題,歡迎提出、共同討論。 這裡不只是學習,更是一個實踐與交流的平台。 🚫 社群規範(請務必遵守): - 禁止發表侮辱、歧視、攻擊性言論 - 禁止任何形式的私訊推銷與陌生邀約 - 僅限分享個人社群平台(IG、YT)帳號 - 禁止張貼外部廣告與連結導流 - 所有內容應具備專業度、真誠度與貢獻度
9月20日週報-你有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嗎
深夜十一點,總算有空翻閱這一週的日子。 今天受大學同學之邀,跑到一所小鎮高中(竹山)去上了兩小時的課。 我的吉他社好友在那裡教書二十年,這畫面比我頭髮掉得還快。 課後,一個孩子走過來問我: 「老師,要怎麼樣才能當一位企業講師呢?」 我很誠實地告訴他:我的方法比較另類。 大部分的企業講師,是在專業領域裡熬出成績,然後由「釣魚」到「教人釣魚」。 而我呢,從校園演講開始,等學生進了企業,就順便把我也帶了進去。 換句話說,我是搭便車進場的,只是車票還得靠實力續。 人生沒有所謂的「捷徑」,有的只是「繞路」而已。 這一週的工作,就是我二十年來的縮影。 有一天對象是整日企業訓練,有一場面對全國大專的輔導教官,今天則是高中生和家長。 雖然對象不同,但我推廣的理念一直沒變:人要先清楚自己要什麼。 那天,一位媽媽難過地說:「老師,孩子越大,我越難跟他互動。」 我問她:「如果孩子願意和你互動,你想做什麼呢?」 她說:「我希望他能好好思考自己的未來,為自己打算啊!」 我再問:「那妳自己呢?」 她愣了一下,然後說:「我只是希望他過得更好。」 問題就在這裡。父母常常忘了自己也是一個「人」,不是只有「爸媽」的身分。 你若不知道自己要什麼,又怎麼要求孩子知道他要什麼? 最怕的不是孩子叛逆,而是父母沒有靈魂。 心理學裡有個重要的觀點:互動的本質是「交換價值」。 學生和老師互動,是因為想要好成績;員工和老闆互動,是因為想要升遷。 那孩子為什麼要跟父母互動? 如果父母只提供吃、穿、住,那孩子就只會把你當提款機。 真正的關鍵,是父母要讓孩子看見自己「正在追尋」,而不是「早就放棄」。 我們太努力在扮演父母的角色,卻很少演好自己。 你每天有沒有動力?有沒有勇氣? 動力來自於「我知道我想要什麼」,勇氣來自於「我清楚自己不想要什麼」。 這兩條線一旦劃出來,孩子才會發現:原來人生不是被推著走,而是自己能選。 孩子願意和我互動,是因為我幫他們釐清「想要什麼」與「不要什麼」。 父母真正該給孩子的,不是標準答案,而是陪他找到那兩條線。 如果你只是一味灌輸自己的想法,他聽到的不是答案,而是一種挑釁: 「那我到底想要什麼?」 所以,父母最該做的,不是要求孩子成為誰,而是自己活出一個「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」的樣子。 因為孩子真正需要的,不是完美的父母,而是誠實的父母。 試著開始這樣做吧 一、每天問自己:今天有沒有一個讓我猶豫的選擇?有,就代表我還在探索。 二、把「我想要什麼」「我不想要什麼」寫下來,練習和孩子分享。 三、告訴孩子你的轉折故事,讓他看到你真實的掙扎與抉擇。 孩子不是不想跟你互動,而是他想知道:你這個人,還在不在尋找人生? 因為只有還在尋找的人,才值得被認真傾聽。 下個禮拜老師很期待在實體的講座看到大家。 如果你也想要學習更有影響力的互動模式,想知道如何擁有教練領導力, 幫助你無論是在團隊的帶領或是成交客戶的技巧提升,那麼你不要錯過下週台北跟台中的實體講座。 然後下週三晚上,老師在會稽國中有一場親職講座:教出懂思考會感恩的孩子 桃園的夥伴有興趣的也可以前來喔! 實體講座報名網址: https://www.notion.so/cjlead/a56fe6343f464bd89d92d8a48bd4cf8e?v=8781eaba27b14b988103c7c8a3a7df78 每一週老師都會儘量寫一份週報跟大家分享近況。 接下來,老師要來試驗 skool推出的新功能:直播。 預計固定在週四的晚上來進行。 如果你有看到這篇文章,留言告訴我一下吧! 如果你很少跟老師互動的,自我介紹一下,看看我們可以有什麼連結的地方。 也許你的一次主動,就會為生命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喔! 送給大家下面這首歌:一念之間。 好聽的話也記得留言跟我說喔!
你的今天重要嗎?
每次演講,我最常看到的不是觀眾的眼神,而是觀眾的「靈魂出走」。大家渙散地坐著,好像只剩軀殼在現場。我忍不住問一句:你的今天重要嗎? 想想看,如果今天是面試,你會不會把自己擦亮?如果今天是約會,你會不會換掉那件皺到像抹布的襯衫?如果今天是生日,你是不是連早餐都能吃出節慶感?既然你現在這副樣子,那是不是代表──你其實覺得今天不重要? 問題來了:那麼你的人生,到底有幾天是重要的? 我曾問過學員:如果你還能活十年,大約就是三千多天,這些日子重要嗎?他毫不犹豫回答:「當然重要啊!」我笑著反問:「真的嗎?怎麼判斷?」他說:「看在不在乎啊。」我點頭,但追問:「那你確定,接下來每一天都能這麼在乎嗎?」答案顯而易見。多數人沒辦法,因為我們其實不懂什麼叫活在當下。 活在當下,不是寫在書上的漂亮標語,而是把那一刻當成你最在乎的時刻。早晨醒來,你會不會在乎自己能不能有精神?通勤時,你會不會在乎能不能準時上車?與人對話時,你會不會在乎他的眼神和語氣?如果真的在乎,那麼每一刻就不是過場,而是舞台。 那麼,為什麼我們做不到? 首先,大腦有個壞習慣:自動導航。它愛走老路,因為這樣最省力。結果,你在辦公室一整天,其實活得跟複印機沒什麼兩樣。省下來的能量,換來的是蒸發的意義。 再來,注意力早被手機切成碎片。指尖往下一滑,有時有驚喜,有時沒驚喜,這種變動回饋比毒品還上癮。當你的專注被切片,每一刻都變得像拼圖缺角。於是短片贏過長書,通知紅點贏過耐心對話,讚數贏過真心的讚嘆。當回饋系統被訓練成只追快樂,而不是追深度,你的在乎能力就被壓縮成幾秒鐘的火花。 第三,逃避。你以為自己在準備,其實只是在逃。像那位要面試的小張,前一晚不是看履歷,而是打掃房間。掃到乾淨,卻也掃掉了準備的時間。逃避讓你覺得自己「有做事」,其實你只是在拖著時間陪你演戲。 第四,人類總愛追遠忘近。對未來的目標充滿憧憬,對眼前的小事卻嫌棄得要命。遠方浪漫,當下難看。於是你談夢想談到激動,卻連今天的便當都隨便。 第五,身體欠債。沒睡飽、沒運動、飲食亂,你的精神像低電量手機,隨時跳警告。阿芬是兩個孩子的媽媽,熬夜趕簡報,早上還得硬撐開會。她不是不在乎今天,她只是沒電。 第六,關係冷卻。當你講話沒人聽,開會大家等散會,課堂只是數人頭,誰會願意專心活在當下?沒有連結的場域,只會生產出「人在心不在」的群體。 第七,完美主義。它不是追求極致,而是害怕開始。小芸設計一張海報,連字距都能糾結到天亮。她不是專業,她是恐懼。如果沒作品,就不會有批評。完美主義的封面是講究,內頁卻是恐懼。外面看起來在雕琢細節,裡面只是延遲交卷。 最後,環境訊號。床上開電腦,註定變追劇;書桌堆滿雜物,腦袋也塞不進專注。行為靠提示起動,提示一錯位,當下就上錯舞台。 這些阻礙,背後有幾個底層邏輯: 生存優先於意義,所以我們寧可轉移焦慮,也不願直面挑戰。 能量守恆,所以大腦偷懶,寧可自動導航,也不想深度投入。 獎賞偏見,所以我們追求秒回饋,卻無法等待長遠價值。 自我保護,所以我們合理化逃避,寧願保面子,也不願冒險。 敘事慣性,所以我們活在自我設定的角色裡,把今天演成習慣,而不是突破。 說到底,人不是不想活在當下,而是太容易把今天「外包」給這些模式。 那怎麼辦?這裡有幾個方法,讓今天不再成為過場: 一,設置入場儀式。每段重要時刻前,做一個小動作:關掉通知、深呼吸幾次,或寫下一句當下最想完成的事。這是把自己從省電模式拉回現場的開關。 二,縮小單位,放大意義。別幻想一年後的自己,先專心做好今天的一小步,並賦予它意義。走路時告訴自己:這一步,是替未來的自己鋪路。 三,換掉提示,調整場景。把手機移出桌面,把書留在床邊。環境會決定你今天過得像戰場還是沙發。 四,設定注意力限額。一天只專注在少數幾件事,其它延後。專注不是擠出來的,而是刪出來的。 五,用身體帶回心。先站起來、走幾步、喝口水,讓身體喚回注意力。當心跑掉時,身體是最好的司機。 六,把成果做可見。留下痕跡:三行摘要、一張筆記、一封訊息。回饋不是靠想像,而是靠看見。 七,練習不完美的交卷。適時選擇「足夠好」,因為交出去,世界才會給你回應。 八,建立關係的熱點。每天花幾分鐘,真誠對話,問一個真正的問題,說一句真實的謝謝。連結讓當下有溫度。 九,每日兩問一答。早上問自己:今天什麼最重要?晚上答:我做對了什麼?這是替今天收尾的方式。 十,挑戰「不快轉」時刻。利用排隊、通勤,別滑手機,專注呼吸與周遭。你會發現,無聊不是敵人,失焦才是。 記得《命運好好玩》的主角嗎?他快轉掉「不重要」的日子,結果才發現自己錯過了整個人生。真正可怕的,不是日子無聊,而是你不知道它的重要,就讓它溜走。 今天,不是用來打發的,是用來打磨的。當你把今天當作最在乎的一天,它才會長成你想要的人生。
1-30 of 177
第二人生啟動器 | 李柏賢老師
如果人生是一部車,第二人生啟動器就是點火器。
我們提供你一切加速的工具與利器,燃亮終身學習的引擎;
這裡不談年齡,只談爆發,不收藉口,只收行動。
你的未來不是延長賽,而是無限賽道——現在就點火!
讓老師陪伴你,一起點燃你的第二人生。
Leaderboard (30-day)
Powered b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