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ctivity
Mon
Wed
Fri
Sun
Nov
Dec
Jan
Feb
Mar
Apr
May
Jun
Jul
Aug
Sep
Oct
What is this?
Less
More

Memberships

6 contributions to 第二人生啟動器 | 李柏賢老師
#每週六心得分享 2025/09/27
各位晚上好 這週看見花蓮嚴重的災情,天佑花蓮 其中,最讓我感動的,不只是救災單位的專業投入,而是許多民眾自發性地拿著鏟子、穿著雨鞋 搭火車到現場幫忙。 沒有誰要求,也沒有利益,完全出自於臺灣人的熱情與同理心 這讓我深刻感受到,台灣的力量不只是硬體建設,而是人與人之間那份溫暖的連結。 或許我們無法選擇是否遇到災難,但我們能選擇在別人需要時,成為那個伸手的人。 #WeiWei小記 #花蓮救災 #台灣人的溫暖 #相互幫助
1 like • 14d
實在很想幫忙…小時候家裡也因為颱風淹過水,但現在帶著小孩跑去的話感覺只是去增添麻煩….
你的今天重要嗎?
每次演講,我最常看到的不是觀眾的眼神,而是觀眾的「靈魂出走」。大家渙散地坐著,好像只剩軀殼在現場。我忍不住問一句:你的今天重要嗎? 想想看,如果今天是面試,你會不會把自己擦亮?如果今天是約會,你會不會換掉那件皺到像抹布的襯衫?如果今天是生日,你是不是連早餐都能吃出節慶感?既然你現在這副樣子,那是不是代表──你其實覺得今天不重要? 問題來了:那麼你的人生,到底有幾天是重要的? 我曾問過學員:如果你還能活十年,大約就是三千多天,這些日子重要嗎?他毫不犹豫回答:「當然重要啊!」我笑著反問:「真的嗎?怎麼判斷?」他說:「看在不在乎啊。」我點頭,但追問:「那你確定,接下來每一天都能這麼在乎嗎?」答案顯而易見。多數人沒辦法,因為我們其實不懂什麼叫活在當下。 活在當下,不是寫在書上的漂亮標語,而是把那一刻當成你最在乎的時刻。早晨醒來,你會不會在乎自己能不能有精神?通勤時,你會不會在乎能不能準時上車?與人對話時,你會不會在乎他的眼神和語氣?如果真的在乎,那麼每一刻就不是過場,而是舞台。 那麼,為什麼我們做不到? 首先,大腦有個壞習慣:自動導航。它愛走老路,因為這樣最省力。結果,你在辦公室一整天,其實活得跟複印機沒什麼兩樣。省下來的能量,換來的是蒸發的意義。 再來,注意力早被手機切成碎片。指尖往下一滑,有時有驚喜,有時沒驚喜,這種變動回饋比毒品還上癮。當你的專注被切片,每一刻都變得像拼圖缺角。於是短片贏過長書,通知紅點贏過耐心對話,讚數贏過真心的讚嘆。當回饋系統被訓練成只追快樂,而不是追深度,你的在乎能力就被壓縮成幾秒鐘的火花。 第三,逃避。你以為自己在準備,其實只是在逃。像那位要面試的小張,前一晚不是看履歷,而是打掃房間。掃到乾淨,卻也掃掉了準備的時間。逃避讓你覺得自己「有做事」,其實你只是在拖著時間陪你演戲。 第四,人類總愛追遠忘近。對未來的目標充滿憧憬,對眼前的小事卻嫌棄得要命。遠方浪漫,當下難看。於是你談夢想談到激動,卻連今天的便當都隨便。 第五,身體欠債。沒睡飽、沒運動、飲食亂,你的精神像低電量手機,隨時跳警告。阿芬是兩個孩子的媽媽,熬夜趕簡報,早上還得硬撐開會。她不是不在乎今天,她只是沒電。 第六,關係冷卻。當你講話沒人聽,開會大家等散會,課堂只是數人頭,誰會願意專心活在當下?沒有連結的場域,只會生產出「人在心不在」的群體。 第七,完美主義。它不是追求極致,而是害怕開始。小芸設計一張海報,連字距都能糾結到天亮。她不是專業,她是恐懼。如果沒作品,就不會有批評。完美主義的封面是講究,內頁卻是恐懼。外面看起來在雕琢細節,裡面只是延遲交卷。 最後,環境訊號。床上開電腦,註定變追劇;書桌堆滿雜物,腦袋也塞不進專注。行為靠提示起動,提示一錯位,當下就上錯舞台。 這些阻礙,背後有幾個底層邏輯: 生存優先於意義,所以我們寧可轉移焦慮,也不願直面挑戰。 能量守恆,所以大腦偷懶,寧可自動導航,也不想深度投入。 獎賞偏見,所以我們追求秒回饋,卻無法等待長遠價值。 自我保護,所以我們合理化逃避,寧願保面子,也不願冒險。 敘事慣性,所以我們活在自我設定的角色裡,把今天演成習慣,而不是突破。 說到底,人不是不想活在當下,而是太容易把今天「外包」給這些模式。 那怎麼辦?這裡有幾個方法,讓今天不再成為過場: 一,設置入場儀式。每段重要時刻前,做一個小動作:關掉通知、深呼吸幾次,或寫下一句當下最想完成的事。這是把自己從省電模式拉回現場的開關。 二,縮小單位,放大意義。別幻想一年後的自己,先專心做好今天的一小步,並賦予它意義。走路時告訴自己:這一步,是替未來的自己鋪路。 三,換掉提示,調整場景。把手機移出桌面,把書留在床邊。環境會決定你今天過得像戰場還是沙發。 四,設定注意力限額。一天只專注在少數幾件事,其它延後。專注不是擠出來的,而是刪出來的。 五,用身體帶回心。先站起來、走幾步、喝口水,讓身體喚回注意力。當心跑掉時,身體是最好的司機。 六,把成果做可見。留下痕跡:三行摘要、一張筆記、一封訊息。回饋不是靠想像,而是靠看見。 七,練習不完美的交卷。適時選擇「足夠好」,因為交出去,世界才會給你回應。 八,建立關係的熱點。每天花幾分鐘,真誠對話,問一個真正的問題,說一句真實的謝謝。連結讓當下有溫度。 九,每日兩問一答。早上問自己:今天什麼最重要?晚上答:我做對了什麼?這是替今天收尾的方式。 十,挑戰「不快轉」時刻。利用排隊、通勤,別滑手機,專注呼吸與周遭。你會發現,無聊不是敵人,失焦才是。 記得《命運好好玩》的主角嗎?他快轉掉「不重要」的日子,結果才發現自己錯過了整個人生。真正可怕的,不是日子無聊,而是你不知道它的重要,就讓它溜走。 今天,不是用來打發的,是用來打磨的。當你把今天當作最在乎的一天,它才會長成你想要的人生。
1 like • 17d
手機超容易讓我分心….一直要做事卻會不停想點開紅色數字通知😆 現在我習慣前一晚寫下明天一天需要完成的重要事項,安排好次序,做好就打勾✅,會比較有效率一點
別讓情緒成為勒索
老師,你說過那些能對你情緒勒索的人,都是你在乎的人。 聽起來很有哲理,但放在我家,就是翻譯成:孩子生氣,我馬上變人質。 原來,愛一個人最大的副作用,就是他最能折騰你。 你說的一點都沒錯,可是我還是沒有解方呀! 我的孩子只要不符合他的意,他轉頭就走,飯也不吃,一個人就躲到房間裡。 全世界的小孩都想當超級英雄,我家專攻「絕食加冷戰」的雙重必殺技。 他拒絕溝通,我縱然願意傾聽,但也要他願意表達呀! 當我心軟妥協,他的確態度會轉變,但沒多久又故態復萌。 我懷疑自己的心軟,正是孩子最喜歡的「作弊碼」。 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。 有時候最怕的不是敵人太強,而是我們自己沒有策略。 我點點頭後問她:你應該很了解你的孩子,對嗎? 那你覺得,此刻他轉頭就走、飯也不吃、拒絕溝通的狀態, 是不是他的一種情緒展現呢? 如果你把情緒看作語言,你就會知道孩子正在「講話」。 接著,你提到了情緒「勒索」。 是不是就表示,你被他的情緒所影響,對嗎? 其實,情緒本身沒有武器化,會被傷到的是我們的解讀。 那你能否先釐清:這個影響是什麼呢? 是你覺得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? 還是不應該用這種手法來逼迫你妥協? 還是你擔心的是他沒有吃飯? 又或是你擔心他在房間裡會有過激行為呢? 要拆炸彈,先要知道裡面是什麼火藥。 我的第一個問題,幫助你界定了,這是他的「情緒抒發」。 什麼時候,它變成了情緒勒索呢? 就是當你認為他在透過情緒操縱需求的時候。 但如果我們先把它單純視為「情緒表達」呢? 很多時候,我們不是輸給孩子,而是輸給自己的腦補。 「我很不開心,所以我吃不下飯。」 「我覺得怎麼可以這樣子,所以我想獨自靜一靜。」 「反正跟你們說也沒用,那你們也不要管我好了。」 這些聽起來雖然中二,但至少比摔碗砸門來得環保。 孩子的幼稚常常讓父母崩潰,但這也是他還在成長的證明。 真正的傾聽,從來不只是聽對方說了什麼。 我們要聽的是真正心裡的聲音,甚至很多時候是「無聲的抗議」。 真正難搞的不是不講話的人,而是那種表面說「好」,心裡卻想「不行」的人。 安靜的敵人,往往比吵鬧的敵人更危險。 在這個情境中,其實有兩個議題: 一、本來的衝突點,可能是你不讓他使用電腦或手機 二、處理這個衝突的方式:逃避、威脅或是其他情緒動作 衝突不是問題,錯誤的處理方式才會把問題放大。 困難就在於,這兩個議題常常被混為一談。 你也生氣,覺得怎麼可以用情緒達到目的? 或者你無奈妥協,失去了界線,讓模式成為慣例。 下一次再發生,你的掙扎更大,情緒更爆,結果兩個人一起踩油門,沒有人煞車。 家庭不是戰場,但錯的策略會讓它像戰場。 我和你分享三個步驟,說白了,當下不一定有效,但長期卻是唯一的出路。 養小孩像種樹,急不得,但不澆水也不行。 一、讓情緒只成為情緒,而不是勒索 無論孩子反應如何,你都把它視為一種情緒的抒發,先不論方式好壞。 你可以在他稍微平靜後說:「媽媽是一碼歸一碼的。飯在電鍋裡,要吃自己盛。不想吃,那是你的選擇。」 這不是冷漠,而是把情緒和需求拆開。飯是飯,脾氣是脾氣。 最危險的不是孩子的眼淚,而是父母把眼淚當成命令。 二、讓孩子依舊感受到你的愛 跟孩子互動最忌諱的,就是我們自己也幼稚化。 他口不擇言,我們也口不擇言;他甩臉,我們甩冷箭。 結果就是:他以為自己在跟同學吵架,而不是在跟爸媽互動。 所以,你要分清楚「妥協」跟「討好」。 妥協,是孩子要什麼你就屈服;討好,則是堅守原則之餘,依然給他愛。 比如,孩子因為不能打電腦而生氣,甩門不吃飯。這時候,你可以堅定地說:「電腦今天不行,這點不會變。」 然後轉身去端一碗他最愛的湯放在桌上,淡淡地說:「湯放這裡了,等你想喝再喝,媽媽還是記得你喜歡這個。」 這就是討好,不是妥協。前者讓孩子知道「規矩不會被撼動」,後者讓孩子感受到「愛還在那裡」。 妥協是「我怕你不吃飯,所以電腦還是給你玩一下吧」。 討好是「我不給你電腦,但我還記得你愛的湯」。 一個是投降,一個是關心。差別就在這裡。 這種討好很難,因為他當下可能翻白眼,冷處理,好像完全不領情。 但情緒退去後,他會記得:爸媽不會被操縱,但依舊愛我。 這份體驗,比千句大道理更有力量。 孩子需要邊界,但更需要知道邊界外還有愛。 三、當他感受到你的愛,才是教導他最好的時機 孩子可以有情緒,但不能用情緒操縱需求。 你可以平靜地說:「我看到你很生氣,你可以冷靜一下。飯時間在這裡,錯過就等下一餐。」 這是「承認他的感受」但「不交出控制權」。 孩子在氣頭上講道理,就像對暴雨喊停:純粹浪費口水。 等他冷卻,你再輕描淡寫地說:「剛剛你很生氣,但你選擇的方式讓事情更糟。下次你想要什麼,用說的,我會聽。」 不用長篇大論,只要讓他知道「有替代方案」。 教育不是把孩子壓服,而是把孩子帶出更好的選擇。 孩子不是壞,只是還沒學會管理情緒。
1 like • 24d
教養真的是大學問,自己的情緒控管也是小孩的活榜樣,謝謝分享
在波士頓派的甜味裡,她說出了最迷人的溝通方式
最近在備課的時候, 我再次翻閱了 胡慧嫚老師的《溫柔是我,剛強也是我》, 裡面有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: 「有天她在咖啡館,剛坐下,就聽到隔壁情侶的對話。 男生說:『如果妳像她一樣溫柔就好了。』」 換作是你,會怎麼反應呢? 是怒火中燒,立刻反擊? 還是淚水打轉,覺得委屈? 答案卻出乎意料。 「那位女孩只是輕鬆地邊吃波士頓派邊回應: 『原來你喜歡被溫柔細心對待啊? 其實這也很正常啦! 我自己呢,就是比較直爽、像巧克力一樣開朗的個性。 不過啊,因為是你… 或許以後,我可以偶而為你加上一顆草莓喔!』」 是不是瞬間被她的魅力打動了?💖 在這段對話裡,她展現了 一致性的溝通姿態: ✅ 聽見了對方的期待(他人) ✅ 認同並欣賞自己的特質(自己) ✅ 也誠實表達了願意嘗試的可能(關係) 這種誠實又自在的表達方式, 既能拉近彼此的距離, 又讓自己心裡被好好照顧。 情緒因此不再是洪水猛獸, 而是幫助我們更清楚「我想要什麼」的訊號。 🌱 一致性溝通並不容易, 但只要學習,是絕對可以做到的。 小測驗:如果你的另一半拿你和他人比較,你會如何反應呢? 歡迎留言和我分享你的回答喔~
在波士頓派的甜味裡,她說出了最迷人的溝通方式
2 likes • Sep 5
好有智慧 要平靜梳理突然被批評的情緒且心平氣和地回應真的不容易
別把希望交給別人,否則快樂會變人質
課堂上有個年輕學員舉手問我: 「老師,我最近覺得人生很痛苦,好像無論怎麼努力,都還是卡在原地,這到底是為什麼?」 我看著他,問:「那種痛苦,像什麼感覺?」 他想了想,回答:「就像一個答案永遠不會揭曉的考題。」 我笑了:「很好,那我換個例子,你更能懂——暗戀。」 他愣住了,笑聲從教室裡竄出來。 我繼續說:「別笑,暗戀就是人生痛苦的最佳教材。」 暗戀為什麼痛苦?大部分人會說:因為對方不知道。 聽起來像是教科書上的標準解答,但荒謬至極。 對方不知道?那就告訴他啊。問題不是對方不知道,而是你不敢。 真正讓人失眠的,不是秘密,而是膽怯。 接著有人會辯解:因為對方不知道,但我又不能說。這句話更像自我安慰。 就像抱怨自己沒中樂透,卻從來不買票。不是不能,而是不想承擔結果。 「不能」這個詞,本質上只是「不敢」的高級偽裝。 再有人會說:因為怕失敗,所以痛苦。表面合理,但根本站不住腳。 學生時代的大考,誰不怕失敗?可你還是乖乖進考場。 準備考試的焦慮雖然折磨,但比起暗戀那種情緒雲霄飛車,簡直像溫泉泡腳。 怕失敗從來不是理由,怕希望破滅才是最深的折磨。 幸福的關鍵其實很單純:人會覺得幸福,是因為覺得自己還有希望。 考試就是如此。你知道日期、知道範圍,雖然焦慮,但至少明白遊戲規則。 努力讀書,就能換取一份確定的希望。那是你自己創造的,是你能控制的。 暗戀完全不同。 它沒有期限,沒有題庫,也沒有標準答案。 你永遠不知道什麼時候能交卷,更不確定會不會有人改分。 於是,你只能把希望交到別人手裡。 對方的一個笑容,就讓你覺得春天要來;對方的一次冷淡,就讓你懷疑人生。 幸福是自己製造的,痛苦卻是別人分配的。 把視角拉遠,你會發現暗戀的邏輯,也存在於人生其他痛苦裡。 工作讓你焦慮,多半是因為升遷的希望掌握在老闆手上; 讀書讓你煎熬,是因為未來的希望被分數綁架; 戀愛讓你心碎,是因為幸福的開關似乎掌控在對方手裡。 真正拖垮你的,不是努力,而是希望被綁架。 所以提醒自己:希望不要等人給,也不要輕易交出去。 把希望抓回來,才是真正的自由。 能奪回希望的人,才配得上幸福。 給你十個小錦囊,提醒你找回自己的幸福: 1. 別再用「等」來定義人生:不要等別人賞飯吃,先讓自己有籌碼。 2. 設定小目標:透過一個計劃、一場演出、一個挑戰,自己生產希望。 3. 練習行動快於思考:想三次不如做一次,因為拖延只會餵養恐懼。 4. 把焦點放在可控範圍:別把眼睛盯死在別人身上,先確保自己能推動的部分。 5. 養成紀錄習慣:每天寫下哪怕一件小成就,這是最便宜的希望製造機。 6. 建立備用選項:單一出口最容易窒息,準備多條路,你就不會怕失敗。 7. 學會拒絕:說不出口的拒絕,最後都會變成吞不下去的委屈。 8. 強化自我價值感:讓自己有光,就不會因別人一句冷言而陷入黑暗。 9. 別過度依賴評分系統:考試、考核、點讚數都只是外部的影子,不是你存在的證明。 10. 刻意練習「抓回主動」:從小事開始,比如今晚的晚餐誰決定、週末的時間誰安排。 沒有什麼比自己創造的希望更可靠,因為那是唯一不會過期、也不會被沒收的幸福。
1 like • Sep 1
把希望寄託在別人身上就是一個不穩定的幸福來源…期待小孩爭氣、期待另一半體貼、期待長輩改變個性…..謝謝老師提醒,回歸焦點在自己能做到的、能掌握的事情上
1-6 of 6
Tiffany Sung
2
11points to level up
@tiffany-sung-6133
Tiffany Sung

Active 5d ago
Joined Aug 27, 2025
Powered b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