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ctivity
Mon
Wed
Fri
Sun
Nov
Dec
Jan
Feb
Mar
Apr
May
Jun
Jul
Aug
Sep
Oct
What is this?
Less
More

Memberships

59 contributions to 第二人生啟動器 | 李柏賢老師
組成精彩人生的三個元素
一個學員跟我分享:老師,我覺得我的人生乏善可陳, 每天好像就是在平凡度日。 其實,這是一個很好的反思。 意謂著:你不想就這樣過一輩子。 可是,人生該怎麼定義精彩呢? 還記得前幾天我說,這輩子一定要有的一些經歷應該是哪些呢? 其實我們可以試著想想, 如果你的人生拍成一部片,那要怎麼樣才會好看呢? 最起碼要有這些元素在: 1.矛盾與衝突 2.痛苦與掙扎 3.成就與遺憾 你可能會說:老師,怎麼聽起來感覺很慘呢? 難道不能是喜劇嗎? 我說:你誤解了,是否是喜劇,跟劇情內容無關。 而是演員面對這些情境的態度是什麼? 即便是搞笑的喜劇,想要讓人回味再三,還是上述的元素。 但你忽略了一個很重要的關鍵。 『精彩』,一直都是旁觀者的角度。 想想那些精彩的電影,主角會用『精彩』來形容自己的人生嗎? 主角永遠在裡面掙扎,旁觀者才會說「精彩」。 你回頭想想,那些看似震撼的戰爭片,主角在裡面是流血的,是絕望的,是走一步就可能死掉的。 可是一群觀眾,卻能坐在戲院裡邊嗑爆米花邊讚嘆:好精采啊。 這就是差別。 我們的人生不是給人欣賞的煙火表演,而是自己每天要走的路。 所以追求「精彩」,往往是一個陷阱。你會拼命地堆砌看似轟轟烈烈的片段,卻忘了問: 這樣的生活,自己能不能安然承受? 真正的問題不是「精彩」或「平凡」,而是——你能不能覺得「值得」。 值得,意味著:那些衝突沒有白費,痛苦之後有了意義,遺憾反而提醒你珍惜眼前。 即使別人看不見,哪怕拍成片子會很無聊,只要你覺得值得,那就是你的人生質感。 所以你不用擔心每天過得像白開水。白開水看似平淡,可是沒有它,你連走到所謂「精彩」的那一天都不可能。 有時候,平凡才是養分,精彩只是點綴。 把「值得」活出來,比任何「劇情反轉」都還重要。 要把「矛盾、痛苦、成就」這三種元素活生生放進自己的人生,不是要你故意去作死或亂搞,而是要有意識地創造舞台。 1. 矛盾與衝突:給自己製造張力 矛盾是成長的前奏。 你如果永遠只挑最安全的選項,就像電影裡的背景板:永遠存在,但沒人記得。 製造矛盾的方法很簡單:故意選一個讓自己不舒服的路。 • 接一個超出自己能力邊界的任務。 • 嘗試一個你明知道可能會失敗的挑戰。 • 敢於跟重要的人說出你心底的真話。 矛盾不一定來自外部敵人,很多時候是「我想要」和「我害怕」之間的拔河。那才是真正有戲的地方。 2. 痛苦與掙扎:讓自己留下傷痕 痛苦不是要你自虐,而是要你擁抱那種「想退卻卻必須咬牙」的時刻。 掙扎讓故事有重量,沒有痛感的人生,就像無鹽的飯,吃得再多也沒味道。 • 給自己設定期限,而不是「有空再做」。 • 面對低谷,不要立刻逃避,而是熬過去,讓自己懂得什麼叫承受。 • 學會說:「痛很正常,因為這代表我在突破舒適圈。」 掙扎就是讓你不再只是路人的東西。 3. 成就與遺憾:用結果劃下筆記 成就不是必須登頂世界,而是你真的完成了某件自己曾經不敢想的事。 遺憾則是給人生加深度的顏色,沒有遺憾的片子看起來假到發光。 • 刻意留下里程碑:完成一場比賽、寫完一本書、帶團隊打完一場硬仗。 • 接受不完美:有些夢你追不到,但因為追過,你的成就才更立體。 • 學會總結:不是炫耀,而是留一個「證明自己活過」的記號。 矛盾是火花,痛苦是燃料,成就是煙火的綻放,遺憾則是殘留的餘燼。 三者合起來,才是一部真正有人味的劇情。 要是你的人生缺少其中一種元素,就自己去製造。 別怕狼狽,因為最差勁的故事,不是悲劇,而是乏味到沒人想看下去的流水帳。
1 like • 22h
今年的人生功課, 真的好有感, 又衝突又掙扎, 也確實有成長, 先生常問我:有沒有這麼忙? 我也忍不住覺得好忙, 但奇怪的是內心又很甘願, 甚至喜歡這樣抓頭髮思考...., 缺點是頭髮真的變少了, 哈哈哈
他打造了 ChatGPT,但他更依賴一本 50 元台幣的筆記本
看到一篇訪談.....全世界最先進 ​AI ​公司的 ​CEO ​(Sam ​Altman),是用什麼樣的數位工具來管理筆記與思緒的?是 ​Notion ​還是 ​Heptabase ​呢? 答案竟然是....「實體筆記本」,搭配一支 ​Uniball ​的 ​0.5mm ​黑筆。 他認為,寫作的本質是「外部化的思考」,極度簡單的工具組合,讓他不費力就能做到。 對 ​Sam ​Altman ​來說,寫作的唯一目的,就是把腦中混亂的想法變成清晰的思路。 ​ ​當遇到讓他感到困惑的問題時,他只有一個解決方法。 ​​不是找人開會,也不是獨自冥想。​而是坐下來,強迫自己把它寫出來。 看到這裡,就會覺得~ 啊,果然是這樣啊...,難怪我每次寫字或打字都要好久... 因為理清的這個過程,真的很燒腦...... 而且很大問題是,腦子想的,到最後講出來的,很大不同 常常很懊腦,剛剛明明不是這樣想的..... 所以如果真的要上台,我真的很愛寫稿子,寫著寫著就能去掉一堆廢話 雖然上台和稿子內容還是會不一樣,但至少有寫過,不至於飄太遠 這到底要怎麼改善呢? 多寫字. 多講話. 還是強迫放慢語速呢? 把想法變語言,對我而言真的是很大的距離......@@
0 likes • 23h
@Bonnie lLin 真的好卡關喔, 很沒自信, 只能逼自己多練習@@
讓下一次的選擇更好
感情世界裡常聽到一句話:「合則來,不合則分。」 聽起來很瀟灑,但說穿了背後有個隱藏條件:你心裡相信下一個會更好。 工作也是這樣。 很多人想換工作,不是真的勇敢,而是心底在打賭,認為跳槽就能過得比較幸福。 但問題是,你準備好了嗎? 人最渴望的東西之一是「自主感」。 可是真正的自主不是隨時甩手走人,而是你有足夠的底氣說「我可以選擇」。 沒有本錢的任性,不叫自由,叫欠債。 我記得有一年,玉山基金會邀請我去談新創團隊經營。 有位學員聽到一句話特別震撼:「別因為當不好員工,就跑去當老闆。」 這句話雖然不討喜,卻很真實。 創業不是升級版的自由,而是高難度的挑戰。 很多時候,老闆其實比員工更卑微。 這就是為什麼我提醒你:做自己不一定會快樂。除非你這個「自 己」有獨特的價值,能完成別人做不到的事。 否則所謂的「做自己」,只是短暫的爽感,就像夜市裡的炸雞排,咬下去香噴噴,吃完卻還是空虛。 隨心,是成熟;隨性,是任性。差別就在於思維力。 你的心會思考,但你的慣性只會衝動。 心理學上的「延宕滿足」提醒我們,能忍住一時的快樂,才有機會換到長遠的成功。 所以,在輕易喊出「我要換工作」之前,先問問自己: 你有沒有累積足夠的資源,讓下一步真的更好? 這裡有五個系統,可以當作你的心理健身房。 一、人際系統:社會交換理論與支持網絡 人際關係的核心在於互惠。 心理學的「社會交換理論」告訴我們,人與人之間的互動,是利得與成本的平衡。 當你先付出,關係自然會形成正向循環。 再加上「社會支持網絡」的研究也顯示,有可靠支持的人,能更好地承受壓力。 你需要的不是一堆人脈,而是一群真正互相幫助的連結。 友情不是交出名片的數量,而是交換溫度的品質。 二、行動系統:刻意練習與時間管理 安德斯·艾利克森研究發現,頂尖高手的練習方式,不是多,而是精。 他們刻意挑戰弱點,不停改進最困難的部分。 這就是「刻意練習」的力量。 再加上時間管理的研究也指出,專注力是有限的。 你需要刻意規劃,把有限的能量放在成長最有價值的地方。 比起整天忙來忙去,一小段高品質的專注練習,才是真正的進步來源。 努力不是一種姿勢,而是一種結構。 三、簡化系統:能量管理理論 哈佛商學院的研究指出,真正的高效不是「時間越多越好」,而是「能量能否有效調配」。 人類每天需要恢復四種能量:身體、心智、心靈、情緒。 如果其中一種長期耗竭,整個人就會崩塌。 心理學的「決策疲勞」也證實,選項太多會讓人失去判斷力。 簡化不是懶惰,而是一種高級自律。 把生活減法,才能讓思緒加法。 生活不是缺乏選擇,而是被太多選擇壓垮。 四、環境系統:情境觸發與習慣養成 行為科學指出,行為的發生往往來自三個元素:動機、能力與觸發。 而「觸發」正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環境力量。 你想改變自己?不要光靠意志力。 把手機放遠一點,你自然少滑; 把運動鞋放在床邊,你就更容易出門。 正如《原子習慣》所說,改變環境比改變意志更可靠。 意志力會背叛你,環境卻天天在你身邊。 五、自省系統:自我反思與成長型思維 心理學家卡蘿·德維克提出的「成長型思維」提醒我們,相信能力能透過努力與策略成長的人,更能承受挫折並持續前進。 另外,「自我反思」能幫助我們進行「元認知」──從旁觀者角度檢視自己。 每天早晚問自己幾個問題,不是浪費時間,而是讓自己不會在盲目中迷失。 能問對自己問題的人,人生的答案就不會太差。 從五大系統開始建造: - 人際:每天至少幫助或回應一位他人,讓支持網絡更厚實。 - 行動:每天進行一次「刻意練習」,專攻自己的弱點。 - 簡化:每週丟掉一樣不必要的東西,替自己省下能量。 - 環境:設計一個「小提示」,提醒自己行動,例如便利貼、鬧鐘或擺設。 - 自省:每天寫三個問題給自己,睡前回答,養成反思習慣。 最後,別忘了:工作和男女交往一樣,重點不是換來換去,而是先讓自己變成「值得」的人。 否則你只是把同樣的問題,換了個場景繼續重演。 真正的自由,不是隨時能走,而是有能力走到更好的地方。 九月份實體講座報名網址: https://cjlead.notion.site/9988bb16938849eaba4f01b76943892e?source=copy_link
0 likes • 23h
人際關係真的是這樣耶, 刻意去付出去互動, 慢慢就變成自然的付出和互動了, 溫度就出來了~
9月20日週報-你有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嗎
深夜十一點,總算有空翻閱這一週的日子。 今天受大學同學之邀,跑到一所小鎮高中(竹山)去上了兩小時的課。 我的吉他社好友在那裡教書二十年,這畫面比我頭髮掉得還快。 課後,一個孩子走過來問我: 「老師,要怎麼樣才能當一位企業講師呢?」 我很誠實地告訴他:我的方法比較另類。 大部分的企業講師,是在專業領域裡熬出成績,然後由「釣魚」到「教人釣魚」。 而我呢,從校園演講開始,等學生進了企業,就順便把我也帶了進去。 換句話說,我是搭便車進場的,只是車票還得靠實力續。 人生沒有所謂的「捷徑」,有的只是「繞路」而已。 這一週的工作,就是我二十年來的縮影。 有一天對象是整日企業訓練,有一場面對全國大專的輔導教官,今天則是高中生和家長。 雖然對象不同,但我推廣的理念一直沒變:人要先清楚自己要什麼。 那天,一位媽媽難過地說:「老師,孩子越大,我越難跟他互動。」 我問她:「如果孩子願意和你互動,你想做什麼呢?」 她說:「我希望他能好好思考自己的未來,為自己打算啊!」 我再問:「那妳自己呢?」 她愣了一下,然後說:「我只是希望他過得更好。」 問題就在這裡。父母常常忘了自己也是一個「人」,不是只有「爸媽」的身分。 你若不知道自己要什麼,又怎麼要求孩子知道他要什麼? 最怕的不是孩子叛逆,而是父母沒有靈魂。 心理學裡有個重要的觀點:互動的本質是「交換價值」。 學生和老師互動,是因為想要好成績;員工和老闆互動,是因為想要升遷。 那孩子為什麼要跟父母互動? 如果父母只提供吃、穿、住,那孩子就只會把你當提款機。 真正的關鍵,是父母要讓孩子看見自己「正在追尋」,而不是「早就放棄」。 我們太努力在扮演父母的角色,卻很少演好自己。 你每天有沒有動力?有沒有勇氣? 動力來自於「我知道我想要什麼」,勇氣來自於「我清楚自己不想要什麼」。 這兩條線一旦劃出來,孩子才會發現:原來人生不是被推著走,而是自己能選。 孩子願意和我互動,是因為我幫他們釐清「想要什麼」與「不要什麼」。 父母真正該給孩子的,不是標準答案,而是陪他找到那兩條線。 如果你只是一味灌輸自己的想法,他聽到的不是答案,而是一種挑釁: 「那我到底想要什麼?」 所以,父母最該做的,不是要求孩子成為誰,而是自己活出一個「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」的樣子。 因為孩子真正需要的,不是完美的父母,而是誠實的父母。 試著開始這樣做吧 一、每天問自己:今天有沒有一個讓我猶豫的選擇?有,就代表我還在探索。 二、把「我想要什麼」「我不想要什麼」寫下來,練習和孩子分享。 三、告訴孩子你的轉折故事,讓他看到你真實的掙扎與抉擇。 孩子不是不想跟你互動,而是他想知道:你這個人,還在不在尋找人生? 因為只有還在尋找的人,才值得被認真傾聽。 下個禮拜老師很期待在實體的講座看到大家。 如果你也想要學習更有影響力的互動模式,想知道如何擁有教練領導力, 幫助你無論是在團隊的帶領或是成交客戶的技巧提升,那麼你不要錯過下週台北跟台中的實體講座。 然後下週三晚上,老師在會稽國中有一場親職講座:教出懂思考會感恩的孩子 桃園的夥伴有興趣的也可以前來喔! 實體講座報名網址: https://www.notion.so/cjlead/a56fe6343f464bd89d92d8a48bd4cf8e?v=8781eaba27b14b988103c7c8a3a7df78 每一週老師都會儘量寫一份週報跟大家分享近況。 接下來,老師要來試驗 skool推出的新功能:直播。 預計固定在週四的晚上來進行。 如果你有看到這篇文章,留言告訴我一下吧! 如果你很少跟老師互動的,自我介紹一下,看看我們可以有什麼連結的地方。 也許你的一次主動,就會為生命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喔! 送給大家下面這首歌:一念之間。 好聽的話也記得留言跟我說喔!
1 like • 12d
歌好好聽喔, 有好fu.... 動力來自於「我知道我想要什麼」,勇氣來自於「我清楚自己不想要什麼」。 互動的本質是「交換價值」 ---------------- 筆記筆記....(認真低頭書寫)
別讓情緒成為勒索
老師,你說過那些能對你情緒勒索的人,都是你在乎的人。 聽起來很有哲理,但放在我家,就是翻譯成:孩子生氣,我馬上變人質。 原來,愛一個人最大的副作用,就是他最能折騰你。 你說的一點都沒錯,可是我還是沒有解方呀! 我的孩子只要不符合他的意,他轉頭就走,飯也不吃,一個人就躲到房間裡。 全世界的小孩都想當超級英雄,我家專攻「絕食加冷戰」的雙重必殺技。 他拒絕溝通,我縱然願意傾聽,但也要他願意表達呀! 當我心軟妥協,他的確態度會轉變,但沒多久又故態復萌。 我懷疑自己的心軟,正是孩子最喜歡的「作弊碼」。 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。 有時候最怕的不是敵人太強,而是我們自己沒有策略。 我點點頭後問她:你應該很了解你的孩子,對嗎? 那你覺得,此刻他轉頭就走、飯也不吃、拒絕溝通的狀態, 是不是他的一種情緒展現呢? 如果你把情緒看作語言,你就會知道孩子正在「講話」。 接著,你提到了情緒「勒索」。 是不是就表示,你被他的情緒所影響,對嗎? 其實,情緒本身沒有武器化,會被傷到的是我們的解讀。 那你能否先釐清:這個影響是什麼呢? 是你覺得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? 還是不應該用這種手法來逼迫你妥協? 還是你擔心的是他沒有吃飯? 又或是你擔心他在房間裡會有過激行為呢? 要拆炸彈,先要知道裡面是什麼火藥。 我的第一個問題,幫助你界定了,這是他的「情緒抒發」。 什麼時候,它變成了情緒勒索呢? 就是當你認為他在透過情緒操縱需求的時候。 但如果我們先把它單純視為「情緒表達」呢? 很多時候,我們不是輸給孩子,而是輸給自己的腦補。 「我很不開心,所以我吃不下飯。」 「我覺得怎麼可以這樣子,所以我想獨自靜一靜。」 「反正跟你們說也沒用,那你們也不要管我好了。」 這些聽起來雖然中二,但至少比摔碗砸門來得環保。 孩子的幼稚常常讓父母崩潰,但這也是他還在成長的證明。 真正的傾聽,從來不只是聽對方說了什麼。 我們要聽的是真正心裡的聲音,甚至很多時候是「無聲的抗議」。 真正難搞的不是不講話的人,而是那種表面說「好」,心裡卻想「不行」的人。 安靜的敵人,往往比吵鬧的敵人更危險。 在這個情境中,其實有兩個議題: 一、本來的衝突點,可能是你不讓他使用電腦或手機 二、處理這個衝突的方式:逃避、威脅或是其他情緒動作 衝突不是問題,錯誤的處理方式才會把問題放大。 困難就在於,這兩個議題常常被混為一談。 你也生氣,覺得怎麼可以用情緒達到目的? 或者你無奈妥協,失去了界線,讓模式成為慣例。 下一次再發生,你的掙扎更大,情緒更爆,結果兩個人一起踩油門,沒有人煞車。 家庭不是戰場,但錯的策略會讓它像戰場。 我和你分享三個步驟,說白了,當下不一定有效,但長期卻是唯一的出路。 養小孩像種樹,急不得,但不澆水也不行。 一、讓情緒只成為情緒,而不是勒索 無論孩子反應如何,你都把它視為一種情緒的抒發,先不論方式好壞。 你可以在他稍微平靜後說:「媽媽是一碼歸一碼的。飯在電鍋裡,要吃自己盛。不想吃,那是你的選擇。」 這不是冷漠,而是把情緒和需求拆開。飯是飯,脾氣是脾氣。 最危險的不是孩子的眼淚,而是父母把眼淚當成命令。 二、讓孩子依舊感受到你的愛 跟孩子互動最忌諱的,就是我們自己也幼稚化。 他口不擇言,我們也口不擇言;他甩臉,我們甩冷箭。 結果就是:他以為自己在跟同學吵架,而不是在跟爸媽互動。 所以,你要分清楚「妥協」跟「討好」。 妥協,是孩子要什麼你就屈服;討好,則是堅守原則之餘,依然給他愛。 比如,孩子因為不能打電腦而生氣,甩門不吃飯。這時候,你可以堅定地說:「電腦今天不行,這點不會變。」 然後轉身去端一碗他最愛的湯放在桌上,淡淡地說:「湯放這裡了,等你想喝再喝,媽媽還是記得你喜歡這個。」 這就是討好,不是妥協。前者讓孩子知道「規矩不會被撼動」,後者讓孩子感受到「愛還在那裡」。 妥協是「我怕你不吃飯,所以電腦還是給你玩一下吧」。 討好是「我不給你電腦,但我還記得你愛的湯」。 一個是投降,一個是關心。差別就在這裡。 這種討好很難,因為他當下可能翻白眼,冷處理,好像完全不領情。 但情緒退去後,他會記得:爸媽不會被操縱,但依舊愛我。 這份體驗,比千句大道理更有力量。 孩子需要邊界,但更需要知道邊界外還有愛。 三、當他感受到你的愛,才是教導他最好的時機 孩子可以有情緒,但不能用情緒操縱需求。 你可以平靜地說:「我看到你很生氣,你可以冷靜一下。飯時間在這裡,錯過就等下一餐。」 這是「承認他的感受」但「不交出控制權」。 孩子在氣頭上講道理,就像對暴雨喊停:純粹浪費口水。 等他冷卻,你再輕描淡寫地說:「剛剛你很生氣,但你選擇的方式讓事情更糟。下次你想要什麼,用說的,我會聽。」 不用長篇大論,只要讓他知道「有替代方案」。 教育不是把孩子壓服,而是把孩子帶出更好的選擇。 孩子不是壞,只是還沒學會管理情緒。
1 like • 14d
父母真的好難為....@@
1-10 of 59
Sunny Chen
4
5points to level up
@sunny-chen-7728
正能量

Active 22h ago
Joined May 18, 2025
Powered b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