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ser
Write something
「錯不可怕,假裝認錯才可怕。」
有一次去企業上課,主管在台上豪氣地說: 「我這個人最重視坦白,犯錯我一定會承認!」 員工們面面相覷,表情似乎透露著:聽聽就好。 這個情況其實是我能預期的,因為我在跟主管互動時,他常常第一時間透漏出來的訊息都是:『團隊的執行力太差,而不是從自身出發找可能的原因』。 很多人口頭上喊著「勇於認錯」,實際上第一反應永遠是甩鍋。 這就是最大的矛盾:很多領導者不缺承認錯誤的口號,缺的是承認錯誤的行動。 真正讓人失望的,不是錯誤本身,而是言行不一的虛假誠意。 你願意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和弱點嗎? 這問題就像醫生問你「要不要健康一點?」嘴巴誰都會說要,行動卻常常不配合。 人最會說的謊,往往是對自己說的。 為什麼人不承認錯誤? 人的大腦最擅長的不是推理,而是替自己找理由。 承認錯誤的難度,不在於懂不懂,而在於能不能停下來誠實面對自己。 真正拖垮人的,不是錯誤,而是藉口。 三種典型逃避劇本 第一種:完全不覺得自己錯了 「要不是他先惹我,我會這樣嗎?」 「我遲到是因為塞車!」 這就是外歸因偏差,錯永遠在別人,從來不在自己。 把錯推給世界的人,最後只能被世界淘汰。 第二種:明知道卻死不認 「道歉有什麼用?能還錢嗎?」 這是把認錯看成軟弱。長期下來,否認反而讓錯誤更牢固。 不敢低頭的人,最後只能跪著走。 第三種:有技巧地閃躲 「現在先不說吧,搞不好還能翻盤。」 這是典型的賭徒謬誤,把希望寄託在運氣。 結果不是翻盤,而是輸掉人心。 賭輸一次沒關係,輸掉人心就全盤皆輸。 錯誤的層次:行為、判斷、性格、信念 行為上的錯(遲到、忘東西)容易承認。 判斷上的錯(決策失誤)會牽扯團隊利益,難度更高。 性格上的錯(過度樂觀、懦弱縱容)不是短期能改的。 最難的,是信念上的錯。 當價值觀過時,人會拼命護航,而不是鬆手。這就是認知失調。 最頑固的錯誤,是用來證明自己沒錯。 領導者的真誠:靜態還是動態? 靜態真誠是「我一貫堅守信念」,聽起來偉大,實際上僵化。 動態真誠是「隨情境修正自己,但方向仍指向未來」。 真正的一致,不是和過去對齊,而是和未來對齊。 要不要公開承認錯誤? 公開承認不是自虐,而是務實。 1. 消除疑慮:比起讓人猜,直接說清楚更有效。 2. 以身作則:自己先承認,才有資格要求別人。 3. 接受檢視:錯誤攤開,別人才幫得上忙。 敢公開的人,不是沒錯,而是把錯變成資產。 給自己來個靈魂拷問吧! - 你說「我會改」,後來真的改了嗎? - 你的團隊相信你會認錯,還是相信你會甩鍋? - 你是在堅守信念,還是在固執己見? - 你想成為一個「永遠正確的領導者」,還是一個「錯了還能帶隊伍走下去的人」?
新人訓練的最高境界
新人訓練的本質,說穿了,不過四個字:「加速定著」。 可惜,許多單位在這場心理博弈中,竟選擇押寶在「專業能力」上。這就像是要讓一棟大樓穩固,卻先拼命擦玻璃,忘了先打地基。沒錯,專業能力固然重要,但它更像是細水長流的內功修練,而非一招制敵的神功。 客戶的異議天天變、族群日日新,今天是車禍明天可能是遺囑,專業跟不上變化,靠的絕非一開始的新人訓練,而是後續的環境與機制。 心理學告訴我們:「人留得下來,是因為感覺自己屬於這裡。」所以,讓新人定著的關鍵,其實藏在三個心理需求:歸屬感、成就感、未來感。 一、歸屬感:我是不是團隊的一份子? 新人來到團隊,若是每天只見到招募他的主管,其他人像是辦公室的裝飾品,久而久之就會懷疑:這裡有我容身的位置嗎? 就像是新生第一天走進教室,如果沒有人主動打招呼,他會默默坐在角落,等待被世界遺忘。反之,若學長姐主動帶他認識、告訴他午餐哪裡吃最好,他的歸屬感瞬間點燃。 真正讓新人留下的,是「整個團隊都在歡迎你」的氣氛。當帶新人不是一人責任,而是眾人參與,新人自然會從「我是誰」過渡到「我們是誰」。 人會離開一個工作,但不容易離開一個讓他感受到溫暖的群體。 二、成就感:我是不是每天都在進步? 每天學一點、進步一點,是心理上的正增強。就像打電動一直升級會讓人上癮,學習地圖也是讓新人「上癮」的關鍵設計。 一位新人小李曾分享,每天早上十點的簡報練習,是他覺得最充實的時刻。第一次他只敢念稿,第二週他開始加上手勢與表情,到了第三週,他甚至主動教別的新人如何收尾。這種進步的實感,是留下來的原動力。 如果今天的自己,比昨天多懂了一個話術、多懂一個產品背後的邏輯,那他就會感覺「這工作值得做下去」。 讓人留下來的,不是天花亂墜的未來,而是一步一步有感的進展。 三、未來感:我看得見自己的未來嗎? 很多新人最後選擇離開,說穿了,是因為「進來之後才發現跟想的不同」。這種心理落差就像約會對象照片是濾鏡開到滿,見面後才驚覺自己是上了當。 有一位原本在科技業的新人,轉職到保險後三週離職,理由是:「我以為會有完善的教育制度,結果只有業績壓力和早會打卡。」 解方是什麼?是「預期管理」。主管要帶新人看清每一個環節,包括未來會遇到的難關、轉介的瓶頸、收入的波動。不是畫大餅,而是畫地圖。 讓人走得遠的,不是夢,而是知道路怎麼走。 最後的最後,最關鍵的教育訓練只有一個:讓新人喜歡這個團隊。 專業能力可以自己進修,但對團隊的熱愛,得靠整個運作系統慢慢養。 有個故事這樣說,一位在保險業做了一年就離開的女孩,在離職時寫了一封信給主管:「雖然我選擇了別的路,但我會一直記得你給我的信任與包容,那是我對這個行業最溫暖的記憶。」 訓練的最高境界,不是留下人,而是留下感謝。 你可以開始這樣做: 一、為團隊設計「迎新系統」,讓每位新人都有固定的導師與同儕支持。 二、建立可視化學習地圖,讓新人清楚知道學了什麼、接下來要學什麼。 三、每週一次「未來規劃對話」,協助新人重新調整期待與現實。 四、團隊內建立「感謝文化」,讓每位新人的努力都被看見。 五、用心陪伴,而非強硬推進,讓新人成為團隊的擁護者,而非旁觀者。
李柏賢老師要來苗栗囉!歡迎大家參加
📣 公益講座免費報名中! 《領導 × 團隊 × 成長:讓團隊發光發熱》 📍 地點:苗栗市新英里17鄰新英105號(幼安教養院) 🗓 時間:7/22(二)13:30-15:30 🎤 講師:李柏賢老師 💡 主題:提升領導力、激發團隊潛能 ✨免費參與 × 一場滋養心靈的智慧饗宴✨ 📌 快來報名:https://forms.gle/JELgSwKHBfaW6ym89 📞 聯絡:037-366995 #112 陳專員
3
0
團隊主管的必修課-裁員篇
文章如果寫在classroom裡,就能完整的排版。 所以,老師會把文章多寫在那裡。 只是有設定要解鎖才能讀到文章,如果你真的很想看,但沒有時間互動。 你再私訊老師幫你開通。(這篇文章我還是完整寫在這裡,未來就會放在課程裡喔) 🌪️ 如果一定要裁員,先砍哪一刀最不痛? 這問題就像問:「如果船快沉了,誰該先跳水?」 我問過很多主管,有人說:「沒貢獻的!」 也有人說:「負能量太重的!」 甚至有人嘆氣回:「我最討厭的那個。」 但你知道嗎? 在開這把『裁員之刀』之前,請先問自己一個更深層的問題: 💭「我為什麼要裁員?」 如果你不是真的被追債被逼急、公司快變成火燒連環船, 那請你別急著把人推出門口,因為: ✅ 裁員的情境,其實就分兩種: 1. 被迫的(錢包扁了,沒得選) 2. 主動的(看出破洞,主動止血) 💣【情境一】當你是被命運逼著裁員的時候… 這時候的主動權其實不在你手裡。 真正做決定的,是那些留下來願意陪你「渡劫」的員工。 這種時候你該做的,不是揮刀,而是觀察誰選擇留下來。 他們相信公司還有春天,願意一起過冬。 而會離開的,可能是那些 👉「覺得此地不宜久留」 👉「連飯盒都懶得帶走的人」 所以,這時候不是你裁人, 是局勢在幫你做篩選。 🧭 此時的準則是:不能共患難的人,自動出局。 🧯【情境二】當你主動想裁員的時候… 這通常是因為某些人—— – 沒貢獻還占著茅坑 – 成本高到像養一台賓士,速度卻只有阿公機車 – 對團隊像是拖油瓶而不是螺絲釘 這時候的問題就簡單了:划不划算? 🍌 團隊中的香蕉人效應 我們曾笑說:「給香蕉只能請到猴子」 但最尷尬的是—— 這些猴子還真的很滿足於只吃香蕉, 一點也不想長成猩猩或金剛。 🙈 他們心滿意足地原地打轉,過著「今天不想努力」的日子。 這類人,不見得壞, 但對想衝業績、拼轉型的公司來說, 就是…慢性消耗品。 🧠 如何辨別這些人? 你可以用兩個「溫度計」來測量: 1. 對公司的滿意度(開不開心) 2. 對自己的期望值(想不想進步) 🎯 四種員工模型分析 🟢 高滿意 + 高期望 → 團隊核心!跟他拼了! 🟡 高滿意 + 低期望 → 快樂養老型,笑容可掬但內心佛系 🔴 低滿意 + 高期望 → 擁有能力,但覺得這裡是地獄。他不是壞人,只是不想再熬了 ⚫ 低滿意 + 低期望 → 最令人好奇的人:他怎麼還沒走? 這最後一種人,其實是你該找來喝杯咖啡、深聊一下的。 有可能他卡在某個你沒發現的「小石頭」。 🎬 那該從誰下手? 這不是「清倉拍賣」,而是投資決策。 你要問的不是「誰該走」,而是—— 🧩「誰值得我投資未來?」 誰,是那個可以陪我打下一場漂亮勝仗的人? 📚 引用書籍:《決定未來的十種人才》 裡頭提到十種關鍵角色,這裡用三大類簡化理解: 1. 學習類角色 :能創新、有創意 2. 組織類角色 :能溝通、會帶人 3. 建造類角色 :能執行、會做事 但重點來了,無論哪一類人才,都需要有這個共通點: 🎯 願景一致! 🧱 所以,你該怎麼做? 用這兩把尺,去衡量每一位員工: 1. 能力(技術力、解決力) 2. 方向(認同團隊、有共同願景) 📉 哪些人最該被考慮出局? 🧨 能力強,但方向不一樣 —— 有如開錯方向盤的賽車手 😖 能力OK,但溝通超難 —— 跟他講話像是在打密碼,永遠解不開 🏝️ 只想享受,不願共患難 —— 看著你起飛,自己在沙灘上曬太陽 🚀 行動方案(溫柔又堅定的領導術) ✅ 1. 做一張「團隊評估地圖」 用【能力】x【方向】來繪製四象限, 把團隊成員放上去,開始思考人力佈局。 ✅ 2. 一對一「深聊咖啡時間」 特別找那種【低滿意 + 低期望】的人, 不是要逼退他,是了解他卡在哪裡。 ✅ 3. 拿掉「情緒濾鏡」,看清「成本濾鏡」 問問自己:「我現在是在解氣,還是真的在為團隊減重?」 ✅ 4. 把「裁員」當成「資源再分配」 不是丟掉人,是讓公司跟他都能去到更適合的地方。 ✅ 5. 記得:裁員不是失敗,而是方向校正。 當船太重,不能拖著不划水的人繼續漂流。 你不是不仁,是在拯救整艘船。 ❤️ 最後的話:與其裁員,不如先「對話」 很多時候,團隊的問題不是「誰該走」, 而是「誰還能留下來一起走?」 管理的藝術,是一種心靈的鍛鍊, 不只是調配資源,更是帶人走過風雨。 🌈 領導不是讓人乖乖聽話,而是讓人心甘情願留下來打仗。 如果你也在面對艱難的團隊決策, 希望這篇文章能像一杯溫熱拿鐵, 讓你在迷霧中,看見方向。 我們不一定需要更狠的刀, 但我們一定需要更清楚的眼與更柔軟的心。
你有聽過婚姻存摺嗎
婚姻存摺:一場刻意經營的幸福實驗 很久以前,我在備課時讀到一則短文: 一位母親只放 1000 元 給剛結婚的女兒,稱它為「婚姻存摺」。 她叮嚀:「逢值得紀念的日子,就往裡面存錢;等老了,翻開來,除了錢,還能數幸福。」 講到這裡,學生們通常會笑:「老師,1000 元?太寒酸吧!」 但重點從來不是數字,而是意義。 - 丈夫升職——存 500 元; - 太太手術成功出院——再存 500 元; - 孩子報到——太太一次灌進 2000 元。 幾年後,爭吵、疲累、冷漠搬進了家,存摺被遺忘在抽屜。 臨離婚前,岳母淡淡地說:「先把存摺用完,再談離開。」 當他們準備提領那筆錢,才猛然想起: 「這 1000 元,是他在街頭喊『我愛你』時存下的。」 「這 300 元,是他記得我鞋號、密碼、怕蟑螂的貼心。」 「這 500 元,是他拒絕了暗戀他的女下屬。」 那瞬間,他們領到的不只是現金——還重新領回了 初心。 團隊存摺:把道理搬到職場 在企業課堂裡,我把這招翻版,改名叫 「團隊存摺」。 試過的公司,大多發生三個變化: 完整的文章,寫在團隊主管的必修課裡喔! 趕快升級就可以看到了喔!
1-6 of 6
第二人生啟動器 | 李柏賢老師
如果人生是一部車,第二人生啟動器就是點火器。
我們提供你一切加速的工具與利器,燃亮終身學習的引擎;
這裡不談年齡,只談爆發,不收藉口,只收行動。
你的未來不是延長賽,而是無限賽道——現在就點火!
讓老師陪伴你,一起點燃你的第二人生。
Leaderboard (30-day)
Powered b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