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章如果寫在classroom裡,就能完整的排版。
所以,老師會把文章多寫在那裡。
只是有設定要解鎖才能讀到文章,如果你真的很想看,但沒有時間互動。
你再私訊老師幫你開通。(這篇文章我還是完整寫在這裡,未來就會放在課程裡喔)
🌪️ 如果一定要裁員,先砍哪一刀最不痛?
這問題就像問:「如果船快沉了,誰該先跳水?」
我問過很多主管,有人說:「沒貢獻的!」
也有人說:「負能量太重的!」
甚至有人嘆氣回:「我最討厭的那個。」
但你知道嗎?
在開這把『裁員之刀』之前,請先問自己一個更深層的問題:
💭「我為什麼要裁員?」
如果你不是真的被追債被逼急、公司快變成火燒連環船,
那請你別急著把人推出門口,因為:
✅ 裁員的情境,其實就分兩種:
1. 被迫的(錢包扁了,沒得選)
2. 主動的(看出破洞,主動止血)
💣【情境一】當你是被命運逼著裁員的時候…
這時候的主動權其實不在你手裡。
真正做決定的,是那些留下來願意陪你「渡劫」的員工。
這種時候你該做的,不是揮刀,而是觀察誰選擇留下來。
他們相信公司還有春天,願意一起過冬。
而會離開的,可能是那些
👉「覺得此地不宜久留」
👉「連飯盒都懶得帶走的人」
所以,這時候不是你裁人,
是局勢在幫你做篩選。
🧭 此時的準則是:不能共患難的人,自動出局。
🧯【情境二】當你主動想裁員的時候…
這通常是因為某些人——
– 沒貢獻還占著茅坑
– 成本高到像養一台賓士,速度卻只有阿公機車
– 對團隊像是拖油瓶而不是螺絲釘
這時候的問題就簡單了:划不划算?
🍌 團隊中的香蕉人效應
我們曾笑說:「給香蕉只能請到猴子」
但最尷尬的是——
這些猴子還真的很滿足於只吃香蕉,
一點也不想長成猩猩或金剛。
🙈 他們心滿意足地原地打轉,過著「今天不想努力」的日子。
這類人,不見得壞,
但對想衝業績、拼轉型的公司來說,
就是…慢性消耗品。
🧠 如何辨別這些人?
你可以用兩個「溫度計」來測量:
- 對公司的滿意度(開不開心)
- 對自己的期望值(想不想進步)
🎯 四種員工模型分析
🟢 高滿意 + 高期望
→ 團隊核心!跟他拼了!
🟡 高滿意 + 低期望
→ 快樂養老型,笑容可掬但內心佛系
🔴 低滿意 + 高期望
→ 擁有能力,但覺得這裡是地獄。他不是壞人,只是不想再熬了
⚫ 低滿意 + 低期望
→ 最令人好奇的人:他怎麼還沒走?
這最後一種人,其實是你該找來喝杯咖啡、深聊一下的。
有可能他卡在某個你沒發現的「小石頭」。
🎬 那該從誰下手?
這不是「清倉拍賣」,而是投資決策。
你要問的不是「誰該走」,而是——
🧩「誰值得我投資未來?」
誰,是那個可以陪我打下一場漂亮勝仗的人?
📚 引用書籍:《決定未來的十種人才》
裡頭提到十種關鍵角色,這裡用三大類簡化理解:
1.
學習類角色
:能創新、有創意
2.
組織類角色
:能溝通、會帶人
3.
建造類角色
:能執行、會做事
但重點來了,無論哪一類人才,都需要有這個共通點:
🎯 願景一致!
🧱 所以,你該怎麼做?
用這兩把尺,去衡量每一位員工:
- 能力(技術力、解決力)
- 方向(認同團隊、有共同願景)
📉 哪些人最該被考慮出局?
🧨 能力強,但方向不一樣 —— 有如開錯方向盤的賽車手
😖 能力OK,但溝通超難 —— 跟他講話像是在打密碼,永遠解不開
🏝️ 只想享受,不願共患難 —— 看著你起飛,自己在沙灘上曬太陽
🚀 行動方案(溫柔又堅定的領導術)
✅ 1. 做一張「團隊評估地圖」
用【能力】x【方向】來繪製四象限,
把團隊成員放上去,開始思考人力佈局。
✅ 2. 一對一「深聊咖啡時間」
特別找那種【低滿意 + 低期望】的人,
不是要逼退他,是了解他卡在哪裡。
✅ 3. 拿掉「情緒濾鏡」,看清「成本濾鏡」
問問自己:「我現在是在解氣,還是真的在為團隊減重?」
✅ 4. 把「裁員」當成「資源再分配」
不是丟掉人,是讓公司跟他都能去到更適合的地方。
✅ 5. 記得:裁員不是失敗,而是方向校正。
當船太重,不能拖著不划水的人繼續漂流。
你不是不仁,是在拯救整艘船。
❤️ 最後的話:與其裁員,不如先「對話」
很多時候,團隊的問題不是「誰該走」,
而是「誰還能留下來一起走?」
管理的藝術,是一種心靈的鍛鍊,
不只是調配資源,更是帶人走過風雨。
🌈 領導不是讓人乖乖聽話,而是讓人心甘情願留下來打仗。
如果你也在面對艱難的團隊決策,
希望這篇文章能像一杯溫熱拿鐵,
讓你在迷霧中,看見方向。
我們不一定需要更狠的刀,
但我們一定需要更清楚的眼與更柔軟的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