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ser
Write something
你的今天重要嗎?
每次演講,我最常看到的不是觀眾的眼神,而是觀眾的「靈魂出走」。大家渙散地坐著,好像只剩軀殼在現場。我忍不住問一句:你的今天重要嗎? 想想看,如果今天是面試,你會不會把自己擦亮?如果今天是約會,你會不會換掉那件皺到像抹布的襯衫?如果今天是生日,你是不是連早餐都能吃出節慶感?既然你現在這副樣子,那是不是代表──你其實覺得今天不重要? 問題來了:那麼你的人生,到底有幾天是重要的? 我曾問過學員:如果你還能活十年,大約就是三千多天,這些日子重要嗎?他毫不犹豫回答:「當然重要啊!」我笑著反問:「真的嗎?怎麼判斷?」他說:「看在不在乎啊。」我點頭,但追問:「那你確定,接下來每一天都能這麼在乎嗎?」答案顯而易見。多數人沒辦法,因為我們其實不懂什麼叫活在當下。 活在當下,不是寫在書上的漂亮標語,而是把那一刻當成你最在乎的時刻。早晨醒來,你會不會在乎自己能不能有精神?通勤時,你會不會在乎能不能準時上車?與人對話時,你會不會在乎他的眼神和語氣?如果真的在乎,那麼每一刻就不是過場,而是舞台。 那麼,為什麼我們做不到? 首先,大腦有個壞習慣:自動導航。它愛走老路,因為這樣最省力。結果,你在辦公室一整天,其實活得跟複印機沒什麼兩樣。省下來的能量,換來的是蒸發的意義。 再來,注意力早被手機切成碎片。指尖往下一滑,有時有驚喜,有時沒驚喜,這種變動回饋比毒品還上癮。當你的專注被切片,每一刻都變得像拼圖缺角。於是短片贏過長書,通知紅點贏過耐心對話,讚數贏過真心的讚嘆。當回饋系統被訓練成只追快樂,而不是追深度,你的在乎能力就被壓縮成幾秒鐘的火花。 第三,逃避。你以為自己在準備,其實只是在逃。像那位要面試的小張,前一晚不是看履歷,而是打掃房間。掃到乾淨,卻也掃掉了準備的時間。逃避讓你覺得自己「有做事」,其實你只是在拖著時間陪你演戲。 第四,人類總愛追遠忘近。對未來的目標充滿憧憬,對眼前的小事卻嫌棄得要命。遠方浪漫,當下難看。於是你談夢想談到激動,卻連今天的便當都隨便。 第五,身體欠債。沒睡飽、沒運動、飲食亂,你的精神像低電量手機,隨時跳警告。阿芬是兩個孩子的媽媽,熬夜趕簡報,早上還得硬撐開會。她不是不在乎今天,她只是沒電。 第六,關係冷卻。當你講話沒人聽,開會大家等散會,課堂只是數人頭,誰會願意專心活在當下?沒有連結的場域,只會生產出「人在心不在」的群體。 第七,完美主義。它不是追求極致,而是害怕開始。小芸設計一張海報,連字距都能糾結到天亮。她不是專業,她是恐懼。如果沒作品,就不會有批評。完美主義的封面是講究,內頁卻是恐懼。外面看起來在雕琢細節,裡面只是延遲交卷。 最後,環境訊號。床上開電腦,註定變追劇;書桌堆滿雜物,腦袋也塞不進專注。行為靠提示起動,提示一錯位,當下就上錯舞台。 這些阻礙,背後有幾個底層邏輯: 生存優先於意義,所以我們寧可轉移焦慮,也不願直面挑戰。 能量守恆,所以大腦偷懶,寧可自動導航,也不想深度投入。 獎賞偏見,所以我們追求秒回饋,卻無法等待長遠價值。 自我保護,所以我們合理化逃避,寧願保面子,也不願冒險。 敘事慣性,所以我們活在自我設定的角色裡,把今天演成習慣,而不是突破。 說到底,人不是不想活在當下,而是太容易把今天「外包」給這些模式。 那怎麼辦?這裡有幾個方法,讓今天不再成為過場: 一,設置入場儀式。每段重要時刻前,做一個小動作:關掉通知、深呼吸幾次,或寫下一句當下最想完成的事。這是把自己從省電模式拉回現場的開關。 二,縮小單位,放大意義。別幻想一年後的自己,先專心做好今天的一小步,並賦予它意義。走路時告訴自己:這一步,是替未來的自己鋪路。 三,換掉提示,調整場景。把手機移出桌面,把書留在床邊。環境會決定你今天過得像戰場還是沙發。 四,設定注意力限額。一天只專注在少數幾件事,其它延後。專注不是擠出來的,而是刪出來的。 五,用身體帶回心。先站起來、走幾步、喝口水,讓身體喚回注意力。當心跑掉時,身體是最好的司機。 六,把成果做可見。留下痕跡:三行摘要、一張筆記、一封訊息。回饋不是靠想像,而是靠看見。 七,練習不完美的交卷。適時選擇「足夠好」,因為交出去,世界才會給你回應。 八,建立關係的熱點。每天花幾分鐘,真誠對話,問一個真正的問題,說一句真實的謝謝。連結讓當下有溫度。 九,每日兩問一答。早上問自己:今天什麼最重要?晚上答:我做對了什麼?這是替今天收尾的方式。 十,挑戰「不快轉」時刻。利用排隊、通勤,別滑手機,專注呼吸與周遭。你會發現,無聊不是敵人,失焦才是。 記得《命運好好玩》的主角嗎?他快轉掉「不重要」的日子,結果才發現自己錯過了整個人生。真正可怕的,不是日子無聊,而是你不知道它的重要,就讓它溜走。 今天,不是用來打發的,是用來打磨的。當你把今天當作最在乎的一天,它才會長成你想要的人生。
讓下一次的選擇更好
感情世界裡常聽到一句話:「合則來,不合則分。」 聽起來很瀟灑,但說穿了背後有個隱藏條件:你心裡相信下一個會更好。 工作也是這樣。 很多人想換工作,不是真的勇敢,而是心底在打賭,認為跳槽就能過得比較幸福。 但問題是,你準備好了嗎? 人最渴望的東西之一是「自主感」。 可是真正的自主不是隨時甩手走人,而是你有足夠的底氣說「我可以選擇」。 沒有本錢的任性,不叫自由,叫欠債。 我記得有一年,玉山基金會邀請我去談新創團隊經營。 有位學員聽到一句話特別震撼:「別因為當不好員工,就跑去當老闆。」 這句話雖然不討喜,卻很真實。 創業不是升級版的自由,而是高難度的挑戰。 很多時候,老闆其實比員工更卑微。 這就是為什麼我提醒你:做自己不一定會快樂。除非你這個「自 己」有獨特的價值,能完成別人做不到的事。 否則所謂的「做自己」,只是短暫的爽感,就像夜市裡的炸雞排,咬下去香噴噴,吃完卻還是空虛。 隨心,是成熟;隨性,是任性。差別就在於思維力。 你的心會思考,但你的慣性只會衝動。 心理學上的「延宕滿足」提醒我們,能忍住一時的快樂,才有機會換到長遠的成功。 所以,在輕易喊出「我要換工作」之前,先問問自己: 你有沒有累積足夠的資源,讓下一步真的更好? 這裡有五個系統,可以當作你的心理健身房。 一、人際系統:社會交換理論與支持網絡 人際關係的核心在於互惠。 心理學的「社會交換理論」告訴我們,人與人之間的互動,是利得與成本的平衡。 當你先付出,關係自然會形成正向循環。 再加上「社會支持網絡」的研究也顯示,有可靠支持的人,能更好地承受壓力。 你需要的不是一堆人脈,而是一群真正互相幫助的連結。 友情不是交出名片的數量,而是交換溫度的品質。 二、行動系統:刻意練習與時間管理 安德斯·艾利克森研究發現,頂尖高手的練習方式,不是多,而是精。 他們刻意挑戰弱點,不停改進最困難的部分。 這就是「刻意練習」的力量。 再加上時間管理的研究也指出,專注力是有限的。 你需要刻意規劃,把有限的能量放在成長最有價值的地方。 比起整天忙來忙去,一小段高品質的專注練習,才是真正的進步來源。 努力不是一種姿勢,而是一種結構。 三、簡化系統:能量管理理論 哈佛商學院的研究指出,真正的高效不是「時間越多越好」,而是「能量能否有效調配」。 人類每天需要恢復四種能量:身體、心智、心靈、情緒。 如果其中一種長期耗竭,整個人就會崩塌。 心理學的「決策疲勞」也證實,選項太多會讓人失去判斷力。 簡化不是懶惰,而是一種高級自律。 把生活減法,才能讓思緒加法。 生活不是缺乏選擇,而是被太多選擇壓垮。 四、環境系統:情境觸發與習慣養成 行為科學指出,行為的發生往往來自三個元素:動機、能力與觸發。 而「觸發」正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環境力量。 你想改變自己?不要光靠意志力。 把手機放遠一點,你自然少滑; 把運動鞋放在床邊,你就更容易出門。 正如《原子習慣》所說,改變環境比改變意志更可靠。 意志力會背叛你,環境卻天天在你身邊。 五、自省系統:自我反思與成長型思維 心理學家卡蘿·德維克提出的「成長型思維」提醒我們,相信能力能透過努力與策略成長的人,更能承受挫折並持續前進。 另外,「自我反思」能幫助我們進行「元認知」──從旁觀者角度檢視自己。 每天早晚問自己幾個問題,不是浪費時間,而是讓自己不會在盲目中迷失。 能問對自己問題的人,人生的答案就不會太差。 從五大系統開始建造: - 人際:每天至少幫助或回應一位他人,讓支持網絡更厚實。 - 行動:每天進行一次「刻意練習」,專攻自己的弱點。 - 簡化:每週丟掉一樣不必要的東西,替自己省下能量。 - 環境:設計一個「小提示」,提醒自己行動,例如便利貼、鬧鐘或擺設。 - 自省:每天寫三個問題給自己,睡前回答,養成反思習慣。 最後,別忘了:工作和男女交往一樣,重點不是換來換去,而是先讓自己變成「值得」的人。 否則你只是把同樣的問題,換了個場景繼續重演。 真正的自由,不是隨時能走,而是有能力走到更好的地方。 九月份實體講座報名網址: https://cjlead.notion.site/9988bb16938849eaba4f01b76943892e?source=copy_link
6
0
你總是感覺停滯不前嗎?
一個年輕人跑來找我,他說: 「老師,我覺得自己什麼都想做,但又什麼都沒開始。我是不是很沒用?」 我笑了。因為這不是沒用,這是典型的人性。 我們停滯不前,不是因為路不清楚,而是因為自己不清楚。 人生沒有能看到終點的路,只有能不能看清楚的自己。 一、猶豫的陷阱 當人面對抉擇,大腦同時開啟「獎賞系統」與「恐懼系統」,結果就是卡在十字路口,誰都不敢走。 年輕人以為自己選擇太多,其實不是。 不是路太多,而是沒有主軸。 真正有方向的人,不會因為旁邊有條小路就心癢。因為當你走在大道上,小路自然會變成背景雜音。 二、想回頭的幻覺 另一種停滯是「我是不是走錯了,要不要回頭?」 這是人類的慣性叫「損失厭惡」:你寧可什麼都不做,也不願承擔錯誤。 年輕人說:「老師,我覺得世界一直消磨掉我的熱情。」 我問他:「真的是世界嗎?還是你把熱情切碎分給太多東西?」 熱情不會被奪走,它只會被分散。 今天熱情給了工作,明天給了手機,後天甚至有人對「放棄」也能燃燒出熱情。問題從來不是熱情不見了,而是你沒聚焦。 三、選擇與結果的錯覺 「老師,我害怕選錯。」年輕人說。 我回答:「錯誤很珍貴,因為它會留下證據。恐怖的是,你什麼都沒選,連證據都沒有。」 有個詞叫「控制錯覺」:我們以為能用選擇換來想要的結果,但現實裡,變數遠比想像多。 選擇是你的責任,結果卻從來不聽你的話。 四、不確定才是答案 年輕人沉默了。他承認自己是因為看不見未來,所以不敢走。 我說:「那正是理由啊。因為看不見,才值得出發。因為未知,才叫人生。」 心理學稱這為「不確定性的耐受度」:能忍受模糊的人,反而更容易成功。 沒有確定的『未來』,只有確定的自己。 只要確定自己想要的,你就擁有未來。 五個靈魂拷問 1. 你停下來,是因為沒路,還是因為你不敢走自己真正想走的那條路? 2. 如果人生明天只剩下一條選項,你會鬆口氣,還是覺得被囚禁? 3. 你在意的是「選錯」的代價,還是你根本不敢承認自己想要什麼? 4. 你口口聲聲說熱情不見了,可是你最後一次專注到忘了時間,是多久以前? 5. 你以為你在等結果,其實是結果在等你——那你要讓它等多久?
我們不一樣
一個學員滿臉沮喪地跑來找我: 「老師,我是不是不適合當主管?因為我帶的夥伴又失聯了!」 這已經是兩個月來的第三次。 每次我都提醒他——逃避不能解決問題。 可每次出事,他還是像鴕鳥一樣,把頭埋進沙子裡,幻想外面的世界會自己修好。 只是忘了,沙子裡雖然看不到獅子,獅子還是能看到屁股。 我問他:「那為什麼躲起來不是一個方法呢?」 他回答:「因為躲起來不能解決問題啊。」 我追問:「那不解決問題,會怎樣?」 他愣住了。 我再換個方式:「那,暫時不解決問題,會怎樣?」 他愣得更久,像是在翻一本沒看過的書。 最後說:「這樣想,好像逃避也能算是一種策略。」 我笑了:「對!先別急著否定這個行為。要幫人改變,先要承認他的選擇有它的道理。」 因為對很多人來說,逃避是自我保護機制——不是想破壞,而是怕崩潰。 那一刻,他並不是要解決問題,而是要先解決自己的心跳加速。 當一個人連呼吸都亂了,別跟他談戰略。 我說:「很好,這是第一步。你能先認同他,就有機會引導他。」 但我馬上加碼:「不過,這招他可以用,你不能用。」 他皺眉:「為什麼?」 「因為你是領導者。」 領導者的武器有三種。 第一種是恐懼——像拿電擊棒催馬,馬會跑,但跑久了也會免疫。 第二種是獎勵——像灑糖果,螞蟻吃久了會挑牌子。 第三種是精神滿足——慢,但能在人的心裡種下一棵樹,越長越穩。 而精神滿足的核心,就是「確定感」。 不是你什麼都知道,而是你什麼情況都不逃避。 因為你的存在,對團隊來說就是天氣預報:你在,就是晴天;你走,就是暴風雨。 所以,要協助這位失聯的夥伴,不是直接糾正他的行為,而是先替他的逃避找到理由。 讓他知道你理解他的恐懼,再一步步引導他面對。 因為當他的不確定感被降低,逃避的衝動就會減弱。 你要做的,不是假裝你全都懂,而是坦白說: 「我也不確定,但我會跟你一起找答案。」 這種陪伴,會讓他相信,即使害怕,也可以先出來面對。 領導的價值,不是把不確定性剷平,而是教人如何在不確定裡走下去。 因為真正的領導,不是在你盯著的時候他去做事,而是在你不在時他依然往前走。 以後我們可以這樣做: 1. 先認同:主動承認逃避是合理的情緒反應,降低對方的防衛心。 2. 找原因:私下談,確認他每次逃避前的觸發點(怕衝突?怕失敗?怕承擔?)。 3. 減風險:先安排低壓任務,讓他在可控情境中練習面對問題。 4. 示範在場:親自處理一次突發狀況,讓他看到你如何在壓力中依然不逃避。 5. 共同承擔:問題出現時,一起拆解、一起解決,逐步讓他獨立面對。 你發現了嗎?要認同對方的前提,就是知道:我們不一樣。 如果你要成為那個站在前面的人,本來就應該跟其他人不一樣。 而最終,我們希望團隊裡的每一個人,都能認為:我們不一樣。
真正核心的成功方程式
結果=渴望x方法+時間。 聽起來像數學,卻比數學更殘酷。因為數學裡少了人性這個變數。 有人會立刻跳出來說:少了能力吧!但說真的,能力從來不是問題。人類沒有翅膀,卻坐著鋼鐵鳥比老鷹飛得更高。能力只是時間與方法的延遲兌現,不是天花板。真正的天花板,叫做渴望。 換句話說,能力不是門檻,心裡的那扇門才是。 心理學家馬斯洛提過需求層次,低層的需求會強烈驅動行動。想喝水的人不會去研究哲學,因為口渴比真理更急迫。渴望越深,越能逼你找到更好的方法。這就是為什麼「真正想要」和「嘴巴上說想要」差別天大。 嘴巴會騙人,行動不會。 看看布萊德彼特主演的《F1電影》。他飾演的車手桑尼,曾經是天才,但因事故退出賽道,三十年後才被找回。他要復出,不靠天分,而是靠渴望支撐自己,把方法一點一滴找回來:從模擬器訓練到車隊策略,一切都得重頭開始。最後,他用智慧與冷靜拿下比賽。 這就是渴望逼出的方法,再用時間證明的結果。 沒有這樣的渴望,他早就留在出租車座椅上,而不是重返賽道。 冠軍不是那天贏的,而是在每次復出的選擇裡贏的。 《凡人修仙傳》的韓立也是一樣。他出生平凡,天資不算卓越,卻有一個不容否認的渴望:活下去,修得更高。 於是他不靠血統開掛,而是靠謹慎與反覆調整方法:換功法、學陣法、煉丹藥,一次次用時間把自己推上新台階。 沒有百分百的渴望,他根本熬不過血色禁地,更不可能結成元嬰。 粉絲笑他是“膠帶俠”,但正因為不怕土法煉鋼,他才走到別人走不到的高度。 平凡人能修仙,全靠渴望足夠真。 所以,怎麼驗證你到底有多想要?不用問你,也不用聽你講。只要看你用了什麼方法,就能知道答案。 方法是渴望的X光片,照得一清二楚。 最後,把話說得直白一點:結果從來不是命運給的,是你渴望的重量加上方法的精度。 當你願意承認這一點,人生就會開始有趣,因為命運不再是算命師的工作,而是你手裡的一支筆。 渴望若真,方法自來;方法若真,時間必答。 記下這四點 一、檢視自己最想達成的目標,誠實寫下你目前用的方法。 二、問自己:這些方法是不是最佳?還是只是「習慣的方式」? 三、設下學習清單,投資時間去找到能突破現況的方法。 四、定期回頭檢查:方法有沒有升級,還是只在原地跑圈。 真正的驗證題只有一個:你的方法,有沒有配得上你說的渴望。
1-29 of 29
第二人生啟動器 | 李柏賢老師
如果人生是一部車,第二人生啟動器就是點火器。
我們提供你一切加速的工具與利器,燃亮終身學習的引擎;
這裡不談年齡,只談爆發,不收藉口,只收行動。
你的未來不是延長賽,而是無限賽道——現在就點火!
讓老師陪伴你,一起點燃你的第二人生。
Leaderboard (30-day)
Powered b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