讓下一次的選擇更好
感情世界裡常聽到一句話:「合則來,不合則分。」
聽起來很瀟灑,但說穿了背後有個隱藏條件:你心裡相信下一個會更好。
工作也是這樣。
很多人想換工作,不是真的勇敢,而是心底在打賭,認為跳槽就能過得比較幸福。
但問題是,你準備好了嗎?
人最渴望的東西之一是「自主感」。
可是真正的自主不是隨時甩手走人,而是你有足夠的底氣說「我可以選擇」。
沒有本錢的任性,不叫自由,叫欠債。
我記得有一年,玉山基金會邀請我去談新創團隊經營。
有位學員聽到一句話特別震撼:「別因為當不好員工,就跑去當老闆。」
這句話雖然不討喜,卻很真實。
創業不是升級版的自由,而是高難度的挑戰。
很多時候,老闆其實比員工更卑微。
這就是為什麼我提醒你:做自己不一定會快樂。除非你這個「自
己」有獨特的價值,能完成別人做不到的事。
否則所謂的「做自己」,只是短暫的爽感,就像夜市裡的炸雞排,咬下去香噴噴,吃完卻還是空虛。
隨心,是成熟;隨性,是任性。差別就在於思維力。
你的心會思考,但你的慣性只會衝動。
心理學上的「延宕滿足」提醒我們,能忍住一時的快樂,才有機會換到長遠的成功。
所以,在輕易喊出「我要換工作」之前,先問問自己:
你有沒有累積足夠的資源,讓下一步真的更好?
這裡有五個系統,可以當作你的心理健身房。
一、人際系統:社會交換理論與支持網絡
人際關係的核心在於互惠。
心理學的「社會交換理論」告訴我們,人與人之間的互動,是利得與成本的平衡。
當你先付出,關係自然會形成正向循環。
再加上「社會支持網絡」的研究也顯示,有可靠支持的人,能更好地承受壓力。
你需要的不是一堆人脈,而是一群真正互相幫助的連結。
友情不是交出名片的數量,而是交換溫度的品質。
二、行動系統:刻意練習與時間管理
安德斯·艾利克森研究發現,頂尖高手的練習方式,不是多,而是精。
他們刻意挑戰弱點,不停改進最困難的部分。
這就是「刻意練習」的力量。
再加上時間管理的研究也指出,專注力是有限的。
你需要刻意規劃,把有限的能量放在成長最有價值的地方。
比起整天忙來忙去,一小段高品質的專注練習,才是真正的進步來源。
努力不是一種姿勢,而是一種結構。
三、簡化系統:能量管理理論
哈佛商學院的研究指出,真正的高效不是「時間越多越好」,而是「能量能否有效調配」。
人類每天需要恢復四種能量:身體、心智、心靈、情緒。
如果其中一種長期耗竭,整個人就會崩塌。
心理學的「決策疲勞」也證實,選項太多會讓人失去判斷力。
簡化不是懶惰,而是一種高級自律。
把生活減法,才能讓思緒加法。
生活不是缺乏選擇,而是被太多選擇壓垮。
四、環境系統:情境觸發與習慣養成
行為科學指出,行為的發生往往來自三個元素:動機、能力與觸發。
而「觸發」正是最容易被忽視的環境力量。
你想改變自己?不要光靠意志力。
把手機放遠一點,你自然少滑;
把運動鞋放在床邊,你就更容易出門。
正如《原子習慣》所說,改變環境比改變意志更可靠。
意志力會背叛你,環境卻天天在你身邊。
五、自省系統:自我反思與成長型思維
心理學家卡蘿·德維克提出的「成長型思維」提醒我們,相信能力能透過努力與策略成長的人,更能承受挫折並持續前進。
另外,「自我反思」能幫助我們進行「元認知」──從旁觀者角度檢視自己。
每天早晚問自己幾個問題,不是浪費時間,而是讓自己不會在盲目中迷失。
能問對自己問題的人,人生的答案就不會太差。
從五大系統開始建造:
  • 人際:每天至少幫助或回應一位他人,讓支持網絡更厚實。
  • 行動:每天進行一次「刻意練習」,專攻自己的弱點。
  • 簡化:每週丟掉一樣不必要的東西,替自己省下能量。
  • 環境:設計一個「小提示」,提醒自己行動,例如便利貼、鬧鐘或擺設。
  • 自省:每天寫三個問題給自己,睡前回答,養成反思習慣。
最後,別忘了:工作和男女交往一樣,重點不是換來換去,而是先讓自己變成「值得」的人。
否則你只是把同樣的問題,換了個場景繼續重演。
真正的自由,不是隨時能走,而是有能力走到更好的地方。
九月份實體講座報名網址:
6
0 comments
李 柏賢
6
讓下一次的選擇更好
第二人生啟動器 | 李柏賢老師
如果人生是一部車,第二人生啟動器就是點火器。
我們提供你一切加速的工具與利器,燃亮終身學習的引擎;
這裡不談年齡,只談爆發,不收藉口,只收行動。
你的未來不是延長賽,而是無限賽道——現在就點火!
讓老師陪伴你,一起點燃你的第二人生。
Leaderboard (30-day)
Powered b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