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ser
Write something
別讓情緒成為勒索
老師,你說過那些能對你情緒勒索的人,都是你在乎的人。 聽起來很有哲理,但放在我家,就是翻譯成:孩子生氣,我馬上變人質。 原來,愛一個人最大的副作用,就是他最能折騰你。 你說的一點都沒錯,可是我還是沒有解方呀! 我的孩子只要不符合他的意,他轉頭就走,飯也不吃,一個人就躲到房間裡。 全世界的小孩都想當超級英雄,我家專攻「絕食加冷戰」的雙重必殺技。 他拒絕溝通,我縱然願意傾聽,但也要他願意表達呀! 當我心軟妥協,他的確態度會轉變,但沒多久又故態復萌。 我懷疑自己的心軟,正是孩子最喜歡的「作弊碼」。 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。 有時候最怕的不是敵人太強,而是我們自己沒有策略。 我點點頭後問她:你應該很了解你的孩子,對嗎? 那你覺得,此刻他轉頭就走、飯也不吃、拒絕溝通的狀態, 是不是他的一種情緒展現呢? 如果你把情緒看作語言,你就會知道孩子正在「講話」。 接著,你提到了情緒「勒索」。 是不是就表示,你被他的情緒所影響,對嗎? 其實,情緒本身沒有武器化,會被傷到的是我們的解讀。 那你能否先釐清:這個影響是什麼呢? 是你覺得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? 還是不應該用這種手法來逼迫你妥協? 還是你擔心的是他沒有吃飯? 又或是你擔心他在房間裡會有過激行為呢? 要拆炸彈,先要知道裡面是什麼火藥。 我的第一個問題,幫助你界定了,這是他的「情緒抒發」。 什麼時候,它變成了情緒勒索呢? 就是當你認為他在透過情緒操縱需求的時候。 但如果我們先把它單純視為「情緒表達」呢? 很多時候,我們不是輸給孩子,而是輸給自己的腦補。 「我很不開心,所以我吃不下飯。」 「我覺得怎麼可以這樣子,所以我想獨自靜一靜。」 「反正跟你們說也沒用,那你們也不要管我好了。」 這些聽起來雖然中二,但至少比摔碗砸門來得環保。 孩子的幼稚常常讓父母崩潰,但這也是他還在成長的證明。 真正的傾聽,從來不只是聽對方說了什麼。 我們要聽的是真正心裡的聲音,甚至很多時候是「無聲的抗議」。 真正難搞的不是不講話的人,而是那種表面說「好」,心裡卻想「不行」的人。 安靜的敵人,往往比吵鬧的敵人更危險。 在這個情境中,其實有兩個議題: 一、本來的衝突點,可能是你不讓他使用電腦或手機 二、處理這個衝突的方式:逃避、威脅或是其他情緒動作 衝突不是問題,錯誤的處理方式才會把問題放大。 困難就在於,這兩個議題常常被混為一談。 你也生氣,覺得怎麼可以用情緒達到目的? 或者你無奈妥協,失去了界線,讓模式成為慣例。 下一次再發生,你的掙扎更大,情緒更爆,結果兩個人一起踩油門,沒有人煞車。 家庭不是戰場,但錯的策略會讓它像戰場。 我和你分享三個步驟,說白了,當下不一定有效,但長期卻是唯一的出路。 養小孩像種樹,急不得,但不澆水也不行。 一、讓情緒只成為情緒,而不是勒索 無論孩子反應如何,你都把它視為一種情緒的抒發,先不論方式好壞。 你可以在他稍微平靜後說:「媽媽是一碼歸一碼的。飯在電鍋裡,要吃自己盛。不想吃,那是你的選擇。」 這不是冷漠,而是把情緒和需求拆開。飯是飯,脾氣是脾氣。 最危險的不是孩子的眼淚,而是父母把眼淚當成命令。 二、讓孩子依舊感受到你的愛 跟孩子互動最忌諱的,就是我們自己也幼稚化。 他口不擇言,我們也口不擇言;他甩臉,我們甩冷箭。 結果就是:他以為自己在跟同學吵架,而不是在跟爸媽互動。 所以,你要分清楚「妥協」跟「討好」。 妥協,是孩子要什麼你就屈服;討好,則是堅守原則之餘,依然給他愛。 比如,孩子因為不能打電腦而生氣,甩門不吃飯。這時候,你可以堅定地說:「電腦今天不行,這點不會變。」 然後轉身去端一碗他最愛的湯放在桌上,淡淡地說:「湯放這裡了,等你想喝再喝,媽媽還是記得你喜歡這個。」 這就是討好,不是妥協。前者讓孩子知道「規矩不會被撼動」,後者讓孩子感受到「愛還在那裡」。 妥協是「我怕你不吃飯,所以電腦還是給你玩一下吧」。 討好是「我不給你電腦,但我還記得你愛的湯」。 一個是投降,一個是關心。差別就在這裡。 這種討好很難,因為他當下可能翻白眼,冷處理,好像完全不領情。 但情緒退去後,他會記得:爸媽不會被操縱,但依舊愛我。 這份體驗,比千句大道理更有力量。 孩子需要邊界,但更需要知道邊界外還有愛。 三、當他感受到你的愛,才是教導他最好的時機 孩子可以有情緒,但不能用情緒操縱需求。 你可以平靜地說:「我看到你很生氣,你可以冷靜一下。飯時間在這裡,錯過就等下一餐。」 這是「承認他的感受」但「不交出控制權」。 孩子在氣頭上講道理,就像對暴雨喊停:純粹浪費口水。 等他冷卻,你再輕描淡寫地說:「剛剛你很生氣,但你選擇的方式讓事情更糟。下次你想要什麼,用說的,我會聽。」 不用長篇大論,只要讓他知道「有替代方案」。 教育不是把孩子壓服,而是把孩子帶出更好的選擇。 孩子不是壞,只是還沒學會管理情緒。
承載婚姻的重量是棉花
「老師,我跟太太一天三吵、三餐鬥嘴,覺得自己結錯婚了。」 他倒出滿腹悔意:婚前溫柔的小貓,婚後變成滿身刺的豪豬;自己也從風度翩翩變成滿口火藥味。 想到往後漫長歲月,他形容心裡像灌了水泥——又沉又冷。 老父親的「重力實驗」 我沒有急著開診斷,而是講起我最愛用的故事——瓦片與棉花。 故事主角和他雷同,結婚沒多久就想逃生。他跑回老家向父親求救,滿臉寫着「早知道就不簽那張紙」。 父親沒說半句大道理,只拿出一塊瓦片、一團棉花,舉到同一高度,同時鬆手。 瓦片「啪」地摔成碎渣;棉花卻像雲朵慢鏡頭降落。 「硬的撞碎,軟的無傷。」父親拍拍兒子的肩,「婚姻裡,誰肯先變軟,誰就先逃過粉身碎骨。」 年輕人愣住了——原來真正的「強」,不是硬碰硬,而是卸下尖角,像棉花一樣接住衝擊。 為何硬的總先碎 其一 威脅警報系統過度啟動 吵架時,大腦杏仁核像警車喇叭,先拉響再說。當你只聽見自己的警報,愛很容易被聲浪掩埋。 其二 注意力焦點偏差 人天生對負面訊息更敏感。若你天天拿放大鏡挑對方黑斑,最後曬焦的其實是自己。 其三 自我概念扭曲 把「示弱」誤認為「示弱勢」。柔軟不代表投降,而是替彼此鋪上一層緩衝墊。 從瓦片切換到棉花:三道練習 「婚姻不是找到完美拼圖,而是兩塊願意互磨的石頭。」 第一步 呼吸緩衝 爆發前深呼吸五下,拖延半分鐘,讓理性趕得上場。 第二步 優點小本本 連續七天,每天寫下伴侶三項優點,禁止重複。這是為大腦做「正向重量訓練」。 第三步 溫度三十七度的句子 每日一句暖話:「謝謝你幫我……」「看到你笑我就安心。」這些句子是婚姻的維生素,天天補才見效。 我講完故事,遞給他一張紙:「今晚先寫太太三項最新優點,回家就說出口。 記得——語氣像吹棉絮,不是砸磚頭。」 他接紙的手微微發抖,眼神卻閃了一道亮光。我知道,那是他心裡的水泥開始解凍的聲音。 「柔軟不是退讓,而是讓幸福有安全降落的跑道。」 願所有拿瓦片當武器的人,都有勇氣把它換成棉花;那團看似輕飄的柔軟,其實能承載整段婚姻的重量。
不害怕衝突,也不逃避對立
在華人圈,大家追求和氣就像用祖傳醬油一樣,什麼菜都倒一點,結果每道菜吃起來都差不多。 但職場不是賣清水豆腐的,少點辣椒、少點衝突,吃起來連狗都嫌無聊。 想知道團隊是不是真的和諧,別只看表面安靜──死海表面也平靜到不行,可裡面連一條魚都沒有。 咱們先講清楚一點:衝突就是「你這做法我看不順眼」,而對立是「我根本不想跟你同桌吃飯」。 都是刺痛,但程度天差地別。 舉個家常例子,媽媽喊:「衣服趕快收一下!」孩子邊玩遊戲邊回:「好啦等一下啦!」 媽媽瞬間火山爆發:「拿零用錢怎麼從來不等一下?」 孩子不服氣:「我就說會收啊!存個檔不行嗎?」 結果客廳像戰場一樣硝煙四起,而衣服還悠哉地曬著太陽。 這就是典型的衝突,雙方的立場完全一樣,卻為了時間點互不讓步。 記得:立場一樣也能吵到雞飛狗跳,這跟價值觀無關,完全是情緒跟時間點的問題。 衝突就像午後雷陣雨,來得快走得也快;對立像地震的斷層,平常沒事,一旦來了就直接掀桌。 最可怕的,就是表面壓抑許久的對立,突然爆發就一發不可收拾。 職場裡到處都是笑臉,但每個人內心的小劇場,早就把同事射成蜂窩了。 表面上肩並肩合照,實際上距離遠到外太空。 所以團隊需不需要衝突和對立?答案比辣椒醬更肯定──要。 沒有衝突,腦袋根本不會轉;沒了對立,創意像白開水一樣平淡。 對立會帶來新的觀點,衝突則會激發更多的想法。 當領導者,最重要的不是把火滅掉,而是善用這把火,把所有材料煮成一道好吃的料理。 但要注意:對立如果沒處理好會變成心結; 衝突摻進太多情緒,就會變成颱風。 如果還放任不管,那就等著災難降臨吧。 每個人都想當主角,這不是自私,這是人性。 真正好的團隊協作,就是你帶點小私心,我有點野心,但大家都願意坐下來一起玩,找到共同的贏法。 別奢望去消除每個人的私心,這跟叫人別呼吸一樣扯;聰明的做法,是把這股私心馴服成團隊的動力。 我記得小晴天讀小一的時候,有一次在餐廳哭到地動山搖,媽媽威脅說:「你再哭我就走了!」結果哭得更兇。 我插話問孩子:「幫我解鎖一下平板好嗎?」孩子秒停眼淚,開始聊天,最後還建議把餐點打包走。 沒有人輸,也沒人贏,但衝突卻被完美轉化。 可怕的不是情緒本身,而是情緒完全蓋過理解。 回程的路上,媽媽抱怨:「孩子就是不聽話。」我問:「你想要的是被理解,而不是單純他聽話吧?」 其實很多時候,不是立場敵對,而是訊號傳錯。 如何打造可控的衝突環境?三個小技巧送你: 一、老闆要帶頭講真話:領導先把口罩摘下,空氣才流通。 二、雙向溝通要暢通:情緒要有出口,但也要有緩衝地帶,必要時找第三方來調解一下。 三、多用「提問」當深水炸彈:當對方說話只說一半,或者聲音怪怪的時候,就是丟問題的好時機。 這不是挑毛病,而是挖出真正的需求。 記住,解決問題靠的是好奇心,而不是死背標準答案。 最後給點實用建議: • 每天練習說點真話,別把假和氣當美德。 • 開會時故意製造點立場衝突,讓大家換換腦袋。 • 問問題時用「你是不是在意……」這種句型,讓對話不斷線。 • 衝突後記得自問:我真的懂對方要表達什麼了嗎? 別怕吵架,吵架就是團隊的維他命,適量補充,抵抗力會更好。 真正的和諧不是完全不吵架,而是吵完了還能一起去吃那鍋麻辣鍋。
腦科學「拆彈」指南:錯誤也能好好說
核心視角 大腦只有在「感到安全」並且「看見目標」時,才願意更新自己的程式碼。 一、為什麼一句「你錯了」就能炸裂關係 人類的杏仁核像情緒警報器,一聽見威脅就拉響警報,把理性的前額葉斷電。常見四條導火線: 1. 對方不覺得自己錯 2. 對方無法接受自己錯 3. 對方覺得這事跟你無關 4. 對方討厭你的糾正方式 二、三個框架,問題到底卡在哪 (一)自我框架──玻璃心與成長心 • 杏仁核放大威脅,批評被視為人格否定。 • 例:直接說「又弄錯!」對方只聽到「我不夠好」;改問「這頁排版跟你想呈現的重點有落差嗎?」理性才會回線。 心牆太薄,事實一戳就裂。 (二)關係框架──信任帳戶的存款 • 平日互動少,催產素迴路低,對方心聲就是「你憑什麼說我」。 • 例:只在電梯點頭的同事突然被你私訊挑錯,易覺雞婆;若平常一起午餐聊貓,他反而覺得你遞紙巾。 沒存款的戶頭,領不出配合。 (三)技巧框架──時機、語氣、火候 • 同一句話若在錯的時段、錯的語氣下講,比辣椒灑傷口還疼。 • 例:深夜加班拍肩說「你檔案漏了」,像推人下懸崖;改成隔天早晨配咖啡一起看,像扶人回正軌。 名廚也怕開大火,滿鍋焦。 三、指錯不是抓戰犯,而是追成果 開口先問:「這結果是你想要的嗎?」大腦就會從威脅偵測切到問題解決,防衛值下降。 把燈打在目標,人才願意往前走。 四、若連目標都不同步,溝通只能各說各話 繼續問:「這和我們原先設定的標準有落差嗎?」把落差具體化,雙方才站在同一座標系。 共識是指南針,少了只能原地打轉。 五、關係與結果,先選主餐──想清楚要端哪一道 大腦把「被排斥」當成生存危險,社會痛區域和肉體痛在 MRI 上同一塊亮點。犧牲關係換短線成果,看似痛在對方,其實也在削弱未來合作免疫力。 ‧ 急迫度:明早產品要上線、錯誤會釀災,先救火再修橋;但事後一定要縫補裂痕,否則下次沒人撲火。 ‧ 可逆性:可事後補救的錯誤,不必現場扳腕,留點空間給對方自我修復。 ‧ 關係強度:老戰友扛得住硬話,新夥伴只聽得進溫聲細語。 成果可重來,裂縫的人心卻難縫;護好橋樑,目標才有路可走。 六、七招腦神同步技巧 第一招 挑對時機再開口 ‧ 情緒正燙別端菜;公開讚,私下提缺。 ‧ 例:下午茶血糖高、氣氛暖,再談修正最順。 『時機對了,耳朵自然打開。』 第二招 三明治法為何少用 ‧ 讚-批-讚讓大腦只記甜頭,忽略苦藥;套路一被識破,信任反折損。 ‧ 更好做法:先預告「可能扎心,可以聊嗎?」再聚焦行為與影響。 『苦藥別包三層糖紙,病沒好還蛀牙。』 第三招 分段確認,步步鎖定共識 ‧ 說一點停一點,問「這 OK 嗎?」 ‧ 例:先鎖「晚回要報備」,對方點頭後再談成熟度。 第四招 刪掉絕對詞 ‧ 用「這週三次漏檔」替代「你老是漏檔」。 第五招 善用假設語氣 ‧ 「如果再來一次,你會怎麼調整?」讓大腦進入想像,而非自衛。 「如果」是緩衝墊,硬牆瞬間變軟枕。 第六招 鏡頭朝未來,少翻舊帳 ‧ 說「下次記者會提前彩排」,別嘆「早知道」。 『後視鏡只提醒,導航得看前方螢幕。』 第七招 停、看、聽,讀取微反應 ‧ 說完停兩秒,觀察眉眼肩膀;對方沉默時別急補話。 『真資訊藏在呼吸間,不在你連發的子彈裡。』 大腦需要「安全感」加「共同目標」才能更新程式碼。先暖心,再動腦,錯誤就會變升級跳板。 讓提醒像導航,不像警報;路才走得遠,車才跑得快。
懂他,然後對等的對待他
大多數父母在說「要怎麼跟孩子溝通」時,其實已經犯了第一個錯: 他們還是把對方當作「孩子」。 這可不是語病,這是心理的陷阱。 因為當你用「孩子」的標籤打包眼前這個小人兒時,你的大腦就自動下載了一整套「我是大人你是小孩」的控制劇本。 從那一刻起,你說的每句話,對方都只想關掉耳朵。想像一下,誰會想跟一個帶著指導氣息的人好好聊天? 『溝通從來不是下命令,而是雙向的理解。』 跟孩子溝通,其實更像是跟一位不講道理又極度誠實的詩人聊天。 他們敏感、直覺、有情緒,還配備一項你永遠比不上的超能力:耍賴。 所以,與其把孩子當成一個「族群」,什麼青春期、叛逆期、三歲症候群,倒不如當作一位獨立的、目前還在摸索世界的個體。 『你要對話的,不是你的孩子,而是一個有他自己宇宙邏輯的小人類。』 那麼怎麼開始呢?先搞清楚他腦袋裡的星球長什麼樣。 以下是三顆最常出現的隕石,請你務必繞開: 一、他們的語言系統還在施工中 請停止期待孩子有主動傾聽、提問、回應的成熟能力。 三歲的小晴天每次被罵,就緊抓自己的手,像是要把情緒掐出去。我們沒有責備,只是不斷提醒他:生氣時可以深呼吸,不需要傷害自己。 半年後,他終於說出那句話:「我不知道怎麼辦……」然後,我們終於能教會他情緒的按鈕在哪裡。 語言不只是詞彙,是一種能量的表達。 有時候他們哭鬧的背後,是在喊:「我不會說,但我需要幫忙。」 一句話收尾:當孩子還不會說,他其實正用全身在叫。 二、權力感是他們的秘密嗜好 孩子從小就知道,大人才是掌控一切的神。 但他們內心偷偷渴望那種「我說了算」的爽感。 你可以讓他擁有某些小小的「假權力」,來換取他對規則的合作。 像這樣說:「如果你每天早上能自己起床,那週末你就可以自己決定幾點睡覺。」這不只是談判,是一種尊重。 『孩子的耳朵只聽得見兩種聲音:一種是愛,另一種是選擇。』 三、自律?別開玩笑了。 他們對喜歡的東西會上癮,對不喜歡的東西則絕緣。 想要他自我管理?你得幫他規劃「有限的自由」。 像是:「你可以吃餅乾,但只能選兩片。」或「你可以看影片,但看完要說三件你學到的事。」 這些都是談判,而非命令。 孩子不是不想配合,他只是還在學怎麼駕駛這輛叫做『自我』的小車。 一句提醒:自由不是放任,而是你能陪著他練習踩剎車。 所以,跟孩子溝通的核心就是——別把自己當皇帝,也別把孩子當士兵。 你們都是在這個家庭這艘船上,學著怎麼互相導航的夥伴。 你可以這樣做: 一、今天開始,試著用「朋友模式」對話,而不是「家長模式」下指令。 二、觀察孩子的反應,不要急著教育,先用好奇心去理解。 三、設定明確但有彈性的規則,讓孩子參與決定。 因為最好的教養,不是你教他什麼,而是你讓他願意來聽你說什麼。
1-19 of 19
第二人生啟動器 | 李柏賢老師
如果人生是一部車,第二人生啟動器就是點火器。
我們提供你一切加速的工具與利器,燃亮終身學習的引擎;
這裡不談年齡,只談爆發,不收藉口,只收行動。
你的未來不是延長賽,而是無限賽道——現在就點火!
讓老師陪伴你,一起點燃你的第二人生。
Leaderboard (30-day)
Powered b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