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師,你說過那些能對你情緒勒索的人,都是你在乎的人。 聽起來很有哲理,但放在我家,就是翻譯成:孩子生氣,我馬上變人質。 原來,愛一個人最大的副作用,就是他最能折騰你。 你說的一點都沒錯,可是我還是沒有解方呀! 我的孩子只要不符合他的意,他轉頭就走,飯也不吃,一個人就躲到房間裡。 全世界的小孩都想當超級英雄,我家專攻「絕食加冷戰」的雙重必殺技。 他拒絕溝通,我縱然願意傾聽,但也要他願意表達呀! 當我心軟妥協,他的確態度會轉變,但沒多久又故態復萌。 我懷疑自己的心軟,正是孩子最喜歡的「作弊碼」。 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。 有時候最怕的不是敵人太強,而是我們自己沒有策略。 我點點頭後問她:你應該很了解你的孩子,對嗎? 那你覺得,此刻他轉頭就走、飯也不吃、拒絕溝通的狀態, 是不是他的一種情緒展現呢? 如果你把情緒看作語言,你就會知道孩子正在「講話」。 接著,你提到了情緒「勒索」。 是不是就表示,你被他的情緒所影響,對嗎? 其實,情緒本身沒有武器化,會被傷到的是我們的解讀。 那你能否先釐清:這個影響是什麼呢? 是你覺得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? 還是不應該用這種手法來逼迫你妥協? 還是你擔心的是他沒有吃飯? 又或是你擔心他在房間裡會有過激行為呢? 要拆炸彈,先要知道裡面是什麼火藥。 我的第一個問題,幫助你界定了,這是他的「情緒抒發」。 什麼時候,它變成了情緒勒索呢? 就是當你認為他在透過情緒操縱需求的時候。 但如果我們先把它單純視為「情緒表達」呢? 很多時候,我們不是輸給孩子,而是輸給自己的腦補。 「我很不開心,所以我吃不下飯。」 「我覺得怎麼可以這樣子,所以我想獨自靜一靜。」 「反正跟你們說也沒用,那你們也不要管我好了。」 這些聽起來雖然中二,但至少比摔碗砸門來得環保。 孩子的幼稚常常讓父母崩潰,但這也是他還在成長的證明。 真正的傾聽,從來不只是聽對方說了什麼。 我們要聽的是真正心裡的聲音,甚至很多時候是「無聲的抗議」。 真正難搞的不是不講話的人,而是那種表面說「好」,心裡卻想「不行」的人。 安靜的敵人,往往比吵鬧的敵人更危險。 在這個情境中,其實有兩個議題: 一、本來的衝突點,可能是你不讓他使用電腦或手機 二、處理這個衝突的方式:逃避、威脅或是其他情緒動作 衝突不是問題,錯誤的處理方式才會把問題放大。 困難就在於,這兩個議題常常被混為一談。 你也生氣,覺得怎麼可以用情緒達到目的? 或者你無奈妥協,失去了界線,讓模式成為慣例。 下一次再發生,你的掙扎更大,情緒更爆,結果兩個人一起踩油門,沒有人煞車。 家庭不是戰場,但錯的策略會讓它像戰場。 我和你分享三個步驟,說白了,當下不一定有效,但長期卻是唯一的出路。 養小孩像種樹,急不得,但不澆水也不行。 一、讓情緒只成為情緒,而不是勒索 無論孩子反應如何,你都把它視為一種情緒的抒發,先不論方式好壞。 你可以在他稍微平靜後說:「媽媽是一碼歸一碼的。飯在電鍋裡,要吃自己盛。不想吃,那是你的選擇。」 這不是冷漠,而是把情緒和需求拆開。飯是飯,脾氣是脾氣。 最危險的不是孩子的眼淚,而是父母把眼淚當成命令。 二、讓孩子依舊感受到你的愛 跟孩子互動最忌諱的,就是我們自己也幼稚化。 他口不擇言,我們也口不擇言;他甩臉,我們甩冷箭。 結果就是:他以為自己在跟同學吵架,而不是在跟爸媽互動。 所以,你要分清楚「妥協」跟「討好」。 妥協,是孩子要什麼你就屈服;討好,則是堅守原則之餘,依然給他愛。 比如,孩子因為不能打電腦而生氣,甩門不吃飯。這時候,你可以堅定地說:「電腦今天不行,這點不會變。」 然後轉身去端一碗他最愛的湯放在桌上,淡淡地說:「湯放這裡了,等你想喝再喝,媽媽還是記得你喜歡這個。」 這就是討好,不是妥協。前者讓孩子知道「規矩不會被撼動」,後者讓孩子感受到「愛還在那裡」。 妥協是「我怕你不吃飯,所以電腦還是給你玩一下吧」。 討好是「我不給你電腦,但我還記得你愛的湯」。 一個是投降,一個是關心。差別就在這裡。 這種討好很難,因為他當下可能翻白眼,冷處理,好像完全不領情。 但情緒退去後,他會記得:爸媽不會被操縱,但依舊愛我。 這份體驗,比千句大道理更有力量。 孩子需要邊界,但更需要知道邊界外還有愛。 三、當他感受到你的愛,才是教導他最好的時機 孩子可以有情緒,但不能用情緒操縱需求。 你可以平靜地說:「我看到你很生氣,你可以冷靜一下。飯時間在這裡,錯過就等下一餐。」 這是「承認他的感受」但「不交出控制權」。 孩子在氣頭上講道理,就像對暴雨喊停:純粹浪費口水。 等他冷卻,你再輕描淡寫地說:「剛剛你很生氣,但你選擇的方式讓事情更糟。下次你想要什麼,用說的,我會聽。」 不用長篇大論,只要讓他知道「有替代方案」。 教育不是把孩子壓服,而是把孩子帶出更好的選擇。 孩子不是壞,只是還沒學會管理情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