懂他,然後對等的對待他
大多數父母在說「要怎麼跟孩子溝通」時,其實已經犯了第一個錯: 他們還是把對方當作「孩子」。
這可不是語病,這是心理的陷阱。
因為當你用「孩子」的標籤打包眼前這個小人兒時,你的大腦就自動下載了一整套「我是大人你是小孩」的控制劇本。
從那一刻起,你說的每句話,對方都只想關掉耳朵。想像一下,誰會想跟一個帶著指導氣息的人好好聊天?
『溝通從來不是下命令,而是雙向的理解。』
跟孩子溝通,其實更像是跟一位不講道理又極度誠實的詩人聊天。 他們敏感、直覺、有情緒,還配備一項你永遠比不上的超能力:耍賴。
所以,與其把孩子當成一個「族群」,什麼青春期、叛逆期、三歲症候群,倒不如當作一位獨立的、目前還在摸索世界的個體。
『你要對話的,不是你的孩子,而是一個有他自己宇宙邏輯的小人類。』
那麼怎麼開始呢?先搞清楚他腦袋裡的星球長什麼樣。
以下是三顆最常出現的隕石,請你務必繞開:
一、他們的語言系統還在施工中
請停止期待孩子有主動傾聽、提問、回應的成熟能力。 三歲的小晴天每次被罵,就緊抓自己的手,像是要把情緒掐出去。我們沒有責備,只是不斷提醒他:生氣時可以深呼吸,不需要傷害自己。
半年後,他終於說出那句話:「我不知道怎麼辦……」然後,我們終於能教會他情緒的按鈕在哪裡。
語言不只是詞彙,是一種能量的表達。
有時候他們哭鬧的背後,是在喊:「我不會說,但我需要幫忙。」
一句話收尾:當孩子還不會說,他其實正用全身在叫。
二、權力感是他們的秘密嗜好
孩子從小就知道,大人才是掌控一切的神。
但他們內心偷偷渴望那種「我說了算」的爽感。 你可以讓他擁有某些小小的「假權力」,來換取他對規則的合作。
像這樣說:「如果你每天早上能自己起床,那週末你就可以自己決定幾點睡覺。」這不只是談判,是一種尊重。
『孩子的耳朵只聽得見兩種聲音:一種是愛,另一種是選擇。』
三、自律?別開玩笑了。
他們對喜歡的東西會上癮,對不喜歡的東西則絕緣。
想要他自我管理?你得幫他規劃「有限的自由」。
像是:「你可以吃餅乾,但只能選兩片。」或「你可以看影片,但看完要說三件你學到的事。」
這些都是談判,而非命令。
孩子不是不想配合,他只是還在學怎麼駕駛這輛叫做『自我』的小車。
一句提醒:自由不是放任,而是你能陪著他練習踩剎車。
所以,跟孩子溝通的核心就是——別把自己當皇帝,也別把孩子當士兵。 你們都是在這個家庭這艘船上,學著怎麼互相導航的夥伴。
你可以這樣做:
一、今天開始,試著用「朋友模式」對話,而不是「家長模式」下指令。
二、觀察孩子的反應,不要急著教育,先用好奇心去理解。
三、設定明確但有彈性的規則,讓孩子參與決定。
因為最好的教養,不是你教他什麼,而是你讓他願意來聽你說什麼。
5
2 comments
李 柏賢
6
懂他,然後對等的對待他
第二人生啟動器 | 李柏賢老師
如果人生是一部車,第二人生啟動器就是點火器。
我們提供你一切加速的工具與利器,燃亮終身學習的引擎;
這裡不談年齡,只談爆發,不收藉口,只收行動。
你的未來不是延長賽,而是無限賽道——現在就點火!
讓老師陪伴你,一起點燃你的第二人生。
Leaderboard (30-day)
Powered b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