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ctivity
Mon
Wed
Fri
Sun
Nov
Dec
Jan
Feb
Mar
Apr
May
Jun
Jul
Aug
Sep
What is this?
Less
More

Owned by 栗

我一直相信,每個人的心裡 都有一顆不說話的星星~ 在這裡不算命,也不強加解釋 只想陪你用星盤和對話, 慢慢靠近自己。 不需要完美,也不用急著變好 只要願意問問自己—— 我現在的感覺, 是不是值得被好好理解? 我在這裡陪你聽懂心裡的聲音 星星不會說話 但它們一直都在😊

Memberships

22 contributions to 第二人生啟動器 | 李柏賢老師
「錯不可怕,假裝認錯才可怕。」
有一次去企業上課,主管在台上豪氣地說: 「我這個人最重視坦白,犯錯我一定會承認!」 員工們面面相覷,表情似乎透露著:聽聽就好。 這個情況其實是我能預期的,因為我在跟主管互動時,他常常第一時間透漏出來的訊息都是:『團隊的執行力太差,而不是從自身出發找可能的原因』。 很多人口頭上喊著「勇於認錯」,實際上第一反應永遠是甩鍋。 這就是最大的矛盾:很多領導者不缺承認錯誤的口號,缺的是承認錯誤的行動。 真正讓人失望的,不是錯誤本身,而是言行不一的虛假誠意。 你願意公開承認自己的錯誤和弱點嗎? 這問題就像醫生問你「要不要健康一點?」嘴巴誰都會說要,行動卻常常不配合。 人最會說的謊,往往是對自己說的。 為什麼人不承認錯誤? 人的大腦最擅長的不是推理,而是替自己找理由。 承認錯誤的難度,不在於懂不懂,而在於能不能停下來誠實面對自己。 真正拖垮人的,不是錯誤,而是藉口。 三種典型逃避劇本 第一種:完全不覺得自己錯了 「要不是他先惹我,我會這樣嗎?」 「我遲到是因為塞車!」 這就是外歸因偏差,錯永遠在別人,從來不在自己。 把錯推給世界的人,最後只能被世界淘汰。 第二種:明知道卻死不認 「道歉有什麼用?能還錢嗎?」 這是把認錯看成軟弱。長期下來,否認反而讓錯誤更牢固。 不敢低頭的人,最後只能跪著走。 第三種:有技巧地閃躲 「現在先不說吧,搞不好還能翻盤。」 這是典型的賭徒謬誤,把希望寄託在運氣。 結果不是翻盤,而是輸掉人心。 賭輸一次沒關係,輸掉人心就全盤皆輸。 錯誤的層次:行為、判斷、性格、信念 行為上的錯(遲到、忘東西)容易承認。 判斷上的錯(決策失誤)會牽扯團隊利益,難度更高。 性格上的錯(過度樂觀、懦弱縱容)不是短期能改的。 最難的,是信念上的錯。 當價值觀過時,人會拼命護航,而不是鬆手。這就是認知失調。 最頑固的錯誤,是用來證明自己沒錯。 領導者的真誠:靜態還是動態? 靜態真誠是「我一貫堅守信念」,聽起來偉大,實際上僵化。 動態真誠是「隨情境修正自己,但方向仍指向未來」。 真正的一致,不是和過去對齊,而是和未來對齊。 要不要公開承認錯誤? 公開承認不是自虐,而是務實。 1. 消除疑慮:比起讓人猜,直接說清楚更有效。 2. 以身作則:自己先承認,才有資格要求別人。 3. 接受檢視:錯誤攤開,別人才幫得上忙。 敢公開的人,不是沒錯,而是把錯變成資產。 給自己來個靈魂拷問吧! - 你說「我會改」,後來真的改了嗎? - 你的團隊相信你會認錯,還是相信你會甩鍋? - 你是在堅守信念,還是在固執己見? - 你想成為一個「永遠正確的領導者」,還是一個「錯了還能帶隊伍走下去的人」?
4 likes • Aug 28
甩鍋和怪別人是一種沒有自信的表現,但好像也是某類人的生存之道。
開始的力量來自於終點的畫面
又來到桃園高中的新生訓練,提醒自己:時間不是「過」了,而是「不回頭」了。 人生不是存檔遊戲,沒有重來的鍵。 我的課常常對象是新人: 剛進學校的新人 剛入社會的新人 剛進公司的新人,甚至是剛想把人生重新洗牌的新人。 開始容易,堅持難,但最難的永遠是知道自己要去哪裡。 他們問:「老師,我該如何開始?」 我總反問:「你想怎麼結束?」 因為開始是浪漫的,結束才是誠實的。 假如你上大學第一堂課就告訴自己: 「我希望結束時,教授願意替我寫推薦信。」那你就知道這堂課該怎麼過了。 假如你打工第一天就想:「我希望離職時,同時也拿到下一階段的入場卷。」 那你就知道這份工作該怎麼幹了。 未來不是等來的,而是設計來的。 所謂以終為始,不是哲學,而是選擇。 因為你怎麼定義結束,就會決定你怎麼走每一步。 ⸻ 人生最原始的意義,不在每天過了什麼,而在你能把它連結到什麼樣的未來。 每天的瑣碎,如果沒有方向,只會變成遺忘。 很多穿越小說的套路,就是先讓你知道未來,於是過去的行為都被放大了。 問題是我們不能穿越,只能靠努力製造未來。 沒有劇本的我們,唯一能做的就是演得不後悔。 今天你遇到的人,可能只是擦肩而過,也可能是未來牽著你走的人; 可能只是同事,也可能是你人生的貴人; 可能只是今天的一次寒暄,卻會是明天的一次機會。 你怎麼對待他們,最後就是你怎麼對待未來。 ⸻ 每年桃高新生演講,都會安排學生寫「給未來自己的一封信」。 每一封寫給未來的信,都是一面誠實的鏡子。 以終為始最大的魅力,就是最後那一刻會讓你笑到流淚,也可能哭到懷疑人生。 因為結果永遠比你想的更真實。 後果從來不殘酷,殘酷的是你沒有準備好面對它。 選擇沒有對錯,只有後果,而後果不是結束,只是另一個開始。 人生不會問你準備好了沒,它只會逼你交卷。 所以,再寫一封信給下一個階段的自己吧,然後認真享受這段混亂的旅程。 你能控制的不是未來,而是今天。 ⸻ 一、設計你的結束畫面 別再問「怎麼開始」,先決定「怎麼收尾」。 不論是一場課、一份工作,還是一段關係,你要留下什麼樣的背影? 沒有終點的人生,只會變成一場漫無目的的散步。 二、累積一個可以展示的成果 不是隨便一個檔案夾,而是你敢拿出來給別人看的「年度展品」。 一年後能不能辦一場屬於你自己的小型展覽,這就是判斷標準。 三、逼自己寫五十二篇週記 寫作不只是記錄,而是逼你和自己對話。 如果你連和自己聊天都覺得累,那還想跟誰聊? 四、打造一個讓你自豪的體態 健康和習慣不能外包,錢買不到肌肉。 如果你能每天對著鏡子笑而不是嘆氣,那就是最大的財富。 五、完成一個長期學習計畫 考證照、進修、上一年的課程,隨你挑。重點是長期,不是三分鐘熱度。 想改變命運的人,必須先忍得了枯燥。 ⸻ 你的目標不是達成,而是累積。 因為真正拉開差距的,不是那一瞬間的努力,而是日復一日的軌跡。 一年後,如果你回頭什麼都看不見,那才是真正的失敗。
開始的力量來自於終點的畫面
6 likes • Aug 22
老師真的很多金句:因為開始是浪漫的,結束才是誠實的。 所以很多浪漫的人不斷選擇重新開始😸
你總是感覺停滯不前嗎?
一個年輕人跑來找我,他說: 「老師,我覺得自己什麼都想做,但又什麼都沒開始。我是不是很沒用?」 我笑了。因為這不是沒用,這是典型的人性。 我們停滯不前,不是因為路不清楚,而是因為自己不清楚。 人生沒有能看到終點的路,只有能不能看清楚的自己。 一、猶豫的陷阱 當人面對抉擇,大腦同時開啟「獎賞系統」與「恐懼系統」,結果就是卡在十字路口,誰都不敢走。 年輕人以為自己選擇太多,其實不是。 不是路太多,而是沒有主軸。 真正有方向的人,不會因為旁邊有條小路就心癢。因為當你走在大道上,小路自然會變成背景雜音。 二、想回頭的幻覺 另一種停滯是「我是不是走錯了,要不要回頭?」 這是人類的慣性叫「損失厭惡」:你寧可什麼都不做,也不願承擔錯誤。 年輕人說:「老師,我覺得世界一直消磨掉我的熱情。」 我問他:「真的是世界嗎?還是你把熱情切碎分給太多東西?」 熱情不會被奪走,它只會被分散。 今天熱情給了工作,明天給了手機,後天甚至有人對「放棄」也能燃燒出熱情。問題從來不是熱情不見了,而是你沒聚焦。 三、選擇與結果的錯覺 「老師,我害怕選錯。」年輕人說。 我回答:「錯誤很珍貴,因為它會留下證據。恐怖的是,你什麼都沒選,連證據都沒有。」 有個詞叫「控制錯覺」:我們以為能用選擇換來想要的結果,但現實裡,變數遠比想像多。 選擇是你的責任,結果卻從來不聽你的話。 四、不確定才是答案 年輕人沉默了。他承認自己是因為看不見未來,所以不敢走。 我說:「那正是理由啊。因為看不見,才值得出發。因為未知,才叫人生。」 心理學稱這為「不確定性的耐受度」:能忍受模糊的人,反而更容易成功。 沒有確定的『未來』,只有確定的自己。 只要確定自己想要的,你就擁有未來。 五個靈魂拷問 1. 你停下來,是因為沒路,還是因為你不敢走自己真正想走的那條路? 2. 如果人生明天只剩下一條選項,你會鬆口氣,還是覺得被囚禁? 3. 你在意的是「選錯」的代價,還是你根本不敢承認自己想要什麼? 4. 你口口聲聲說熱情不見了,可是你最後一次專注到忘了時間,是多久以前? 5. 你以為你在等結果,其實是結果在等你——那你要讓它等多久?
3 likes • Aug 21
好實際具體的靈魂拷問,如果誠實回答,就會更認識自己!
全面柏回真話系列-什麼是競爭力?
講座結束,一位在我課堂中幾乎整年不缺席的學員走到我面前, 壓低聲音問:「老師,你覺得我有競爭力嗎?」 我看著他那副想聽好話的表情,腦中閃過一句話——我可以說真話嗎? 因為我知道,他其實不是真的要答案,他想聽的是安慰。 但職場不發安慰獎,有時連參加獎都得自己搶。 心理學上有個「信號理論」(Signaling Theory):在市場裡,你的價值必須先被看見,別人才會判斷要不要給你機會。 換句話說,在別人願意相信你之前,你得先把自己包裝成值得信任的樣子。 所以,競爭力分兩關:先被選上,再去選別人。 第一關:被選擇 有個年輕人跟我抱怨:「現在找工作全靠關係,根本不是比能力。」 我問他投了幾份履歷,他說三份,還是朋友幫忙傳的;再問他有什麼技能,他說:「反正進公司再學就好。」 這種人就像球賽還沒開始,就坐在觀眾席罵裁判偏心。 問題是——你連球衣都沒換上,人家怎麼可能派你上場? 「被選擇」的核心,是讓別人在第一眼就看到你的價值,而不是你的潛力。 潛力很浪漫,但薪水只付給現成的能力。 『即使現在的你還沒發光,但也要展示你的配備跟開關,讓我們期待能按下開關』 在組織心理學裡,有個「首因效應」(Primacy Effect):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,會影響之後所有評價。 所以你要先確保自己的履歷、專業、態度,能在第一輪就脫穎而出。 這不是討好老闆,而是先拿到入場券,否則連比賽的資格都沒有。 第二關:能選擇 等你熬過第一關,進了場,才有資格談第二關——「能選擇」。 這時你不只是好用,而是有用。 好用的人是可替代的螺絲釘,有用的人是那顆拔掉就整機停擺的開關。 我有個剛畢業就進新創的學員,是全公司執行力最強的新人,什麼事都接,還常主動加班。 兩年後,她發現自己的薪水不但沒漲,還比同期新人低。 我問她原因,她說:「可能我太低調。」 我告訴她:「不是你不夠好,而是你太好用了,卻不夠稀缺。 對老闆來說,你是超值加量組合,誰會主動幫它漲價?」 她的問題不是能力不足,而是缺乏不可替代性。 好用只能讓你被需要,有用才能讓你有選擇權。 讓自己不可替代,有三條路: 一,讓取代你的成本高到讓人心痛(經驗、人脈、關鍵流程)。 二,擁有別人學不來的關鍵技能(獨特的專業組合)。 三,去做別人嫌麻煩的事(髒活、累活、燙手山芋)。 你想聽真話嗎?職涯真正的的殘酷進程: 職涯不是找喜歡的工作,而是爬上去的長跑。 新鮮人常以為自己在和同屆同學競爭,其實真正的對手,是早你五到十年就卡位的前輩。 而大部分職場故事,最後殊途同歸:前半場是做事,後半場是帶人。 如果你只肯橫著跳槽,不肯往上爬,那換來的只是窗外風景不同、但面積一樣的小房間。 好好問自己,你要的就在問題裡: - 如果明天公司要裁員,你的位置能讓老闆猶豫三秒嗎? - 你現在的技能,別人半年內能完全取代嗎? - 你做的事,是大家搶著做的,還是大家推來推去的? - 你上一次主動提升自己,而不是等公司安排,是什麼時候? - 你在團隊裡的存在,是可有可無的方便,還是無法缺席的必要? 能幫你的不是答案,而是行動: - 重新檢視你的「第一印象資產」(履歷、作品集、人際口碑)。 - 每年至少建立一項高替代成本的專業能力。 - 主動承接別人不願碰的核心任務,增加稀缺性。 - 找到行業內比你資深五年以上的對手,觀察他們的不可替代性。 - 設立年度技能升級計畫,避免價值被時間稀釋。 我最後對那位學員說:「你要嘛是那顆必須存在的螺絲,要嘛就是盒子裡那袋多餘的備品。」 而現在,換我問你——如果明天公司要砍人,你有把握自己不是那袋備品嗎?
2 likes • Aug 12
建立一種讓別人需要的時候就想到你的能力,例如拍照技術特別好?😁
影響力其實是一個引導自身力量的過程
你越想改變一個人的想法,越不能正面衝突,因為一旦吵起來,邏輯就會退場,情緒直接搶戲。 改變他人不是靠推倒他們的想法,而是種下「自己動搖」的種子。影響一個人,其實像煮水一樣,不能猛火硬煮,而是慢慢讓水自己開始冒泡。 第一步,不是說服對方,而是讓對方開始懷疑自己。第二步,讓他了解你的想法好在哪裡。第三步,把選擇權交還他手中,讓他自己說出「我想改變」。 這就像有個媽媽想讓女兒遠離早戀。她要是開口就說「妳懂什麼是愛嗎?」那女兒的回答十之八九是:「我當然懂,而且你越反對我越愛!」 但如果媽媽說:「如果你們是真愛,這些旁人的壓力算什麼,你們一定撐得過。」 這句話,就像是對愛情灌了冷水——「我們真的是那種撐得過的人嗎?」 人性有個奇妙機制:你越被否定,越要證明對方錯;但如果你被看好,反而會開始質疑自己能不能做到。 就像一位老闆對員工說:「你今天報告講得太棒了,我覺得你可以帶整個團隊!」這句話一出,員工八成會在心裡冒出:「我?真的假的?」 有些人會說:「但行銷不就是用恐懼讓人買單嗎?」 沒錯,但恐懼有效,是因為它提前埋下印象,而不是在你已經決定好時來對抗你。 你還沒想到要去河邊玩時看到「去年有人溺水」的警示,會留下深刻印象;但當你決定要去了,再來講危險,只會換來一句:「我們會小心的啦!」 心理防衛這件事,是內建的。你一對抗,我一自衛;你一質疑,我一固執。 所以啊,要讓人認同你,千萬別急著當反派,反而要用點演技——講反話,還要講得像真心話。 像孩子考試考差了,原本擔心你會暴怒,但你一開口卻說:「我覺得你可能只是考試那天狀況不好吧。」 這時他反而會說:「不是啦,我其實前幾天根本沒讀書……」 這一刻,他不是輸給你,是輸給了自己的良心。 改變一個人,最快的方式就是讓他自己去發現,自己可能錯了。 因為所有真正的改變,都是從「內心自言自語」開始的,不是從別人的高聲吶喊。 當我們放下對抗,才有可能真正影響對方。 給你幾個錦囊提醒你: 一、學會暫時收起「糾正」的衝動,先讓對方說完。 二、用肯定代替質疑,用「你應該可以」代替「你一定不行」。 三、嘗試講一次反話,不是反諷,而是真心給出信任的話語。 四、給對方選擇權,不是給他壓力,而是給他主導的舞台。 真正的影響力,不在聲音大小,而在於讓對方聽見自己的聲音。
1 like • Aug 5
如果媽媽說:「如果你們是真愛,這些旁人的壓力算什麼,你們一定撐得過。」 真是高招😆除了敢冒點風險,還要有點幽默感!
1-10 of 22
栗 Stephanie
3
19points to level up
If you’re willing — find the answers in your birth chart!

Active 16h ago
Joined Jul 18, 2025
Taipei
Powered b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