講座結束,一位在我課堂中幾乎整年不缺席的學員走到我面前,
壓低聲音問:「老師,你覺得我有競爭力嗎?」
我看著他那副想聽好話的表情,腦中閃過一句話——我可以說真話嗎?
因為我知道,他其實不是真的要答案,他想聽的是安慰。
但職場不發安慰獎,有時連參加獎都得自己搶。
心理學上有個「信號理論」(Signaling Theory):在市場裡,你的價值必須先被看見,別人才會判斷要不要給你機會。
換句話說,在別人願意相信你之前,你得先把自己包裝成值得信任的樣子。
所以,競爭力分兩關:先被選上,再去選別人。
第一關:被選擇
有個年輕人跟我抱怨:「現在找工作全靠關係,根本不是比能力。」
我問他投了幾份履歷,他說三份,還是朋友幫忙傳的;再問他有什麼技能,他說:「反正進公司再學就好。」
這種人就像球賽還沒開始,就坐在觀眾席罵裁判偏心。
問題是——你連球衣都沒換上,人家怎麼可能派你上場?
「被選擇」的核心,是讓別人在第一眼就看到你的價值,而不是你的潛力。
潛力很浪漫,但薪水只付給現成的能力。
『即使現在的你還沒發光,但也要展示你的配備跟開關,讓我們期待能按下開關』
在組織心理學裡,有個「首因效應」(Primacy Effect):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,會影響之後所有評價。
所以你要先確保自己的履歷、專業、態度,能在第一輪就脫穎而出。
這不是討好老闆,而是先拿到入場券,否則連比賽的資格都沒有。
第二關:能選擇
等你熬過第一關,進了場,才有資格談第二關——「能選擇」。
這時你不只是好用,而是有用。
好用的人是可替代的螺絲釘,有用的人是那顆拔掉就整機停擺的開關。
我有個剛畢業就進新創的學員,是全公司執行力最強的新人,什麼事都接,還常主動加班。
兩年後,她發現自己的薪水不但沒漲,還比同期新人低。
我問她原因,她說:「可能我太低調。」
我告訴她:「不是你不夠好,而是你太好用了,卻不夠稀缺。
對老闆來說,你是超值加量組合,誰會主動幫它漲價?」
她的問題不是能力不足,而是缺乏不可替代性。
好用只能讓你被需要,有用才能讓你有選擇權。
讓自己不可替代,有三條路:
一,讓取代你的成本高到讓人心痛(經驗、人脈、關鍵流程)。
二,擁有別人學不來的關鍵技能(獨特的專業組合)。
三,去做別人嫌麻煩的事(髒活、累活、燙手山芋)。
你想聽真話嗎?職涯真正的的殘酷進程:
職涯不是找喜歡的工作,而是爬上去的長跑。
新鮮人常以為自己在和同屆同學競爭,其實真正的對手,是早你五到十年就卡位的前輩。
而大部分職場故事,最後殊途同歸:前半場是做事,後半場是帶人。
如果你只肯橫著跳槽,不肯往上爬,那換來的只是窗外風景不同、但面積一樣的小房間。
好好問自己,你要的就在問題裡:
- 如果明天公司要裁員,你的位置能讓老闆猶豫三秒嗎?
- 你現在的技能,別人半年內能完全取代嗎?
- 你做的事,是大家搶著做的,還是大家推來推去的?
- 你上一次主動提升自己,而不是等公司安排,是什麼時候?
- 你在團隊裡的存在,是可有可無的方便,還是無法缺席的必要?
能幫你的不是答案,而是行動:
- 重新檢視你的「第一印象資產」(履歷、作品集、人際口碑)。
- 每年至少建立一項高替代成本的專業能力。
- 主動承接別人不願碰的核心任務,增加稀缺性。
- 找到行業內比你資深五年以上的對手,觀察他們的不可替代性。
- 設立年度技能升級計畫,避免價值被時間稀釋。
我最後對那位學員說:「你要嘛是那顆必須存在的螺絲,要嘛就是盒子裡那袋多餘的備品。」
而現在,換我問你——如果明天公司要砍人,你有把握自己不是那袋備品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