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d (edited) • 老師公告
9月20日週報-你有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嗎
深夜十一點,總算有空翻閱這一週的日子。
今天受大學同學之邀,跑到一所小鎮高中(竹山)去上了兩小時的課。
我的吉他社好友在那裡教書二十年,這畫面比我頭髮掉得還快。
課後,一個孩子走過來問我:
「老師,要怎麼樣才能當一位企業講師呢?」
我很誠實地告訴他:我的方法比較另類。
大部分的企業講師,是在專業領域裡熬出成績,然後由「釣魚」到「教人釣魚」。
而我呢,從校園演講開始,等學生進了企業,就順便把我也帶了進去。
換句話說,我是搭便車進場的,只是車票還得靠實力續。
人生沒有所謂的「捷徑」,有的只是「繞路」而已。
這一週的工作,就是我二十年來的縮影。
有一天對象是整日企業訓練,有一場面對全國大專的輔導教官,今天則是高中生和家長。
雖然對象不同,但我推廣的理念一直沒變:人要先清楚自己要什麼。
那天,一位媽媽難過地說:「老師,孩子越大,我越難跟他互動。」
我問她:「如果孩子願意和你互動,你想做什麼呢?」
她說:「我希望他能好好思考自己的未來,為自己打算啊!」
我再問:「那妳自己呢?」
她愣了一下,然後說:「我只是希望他過得更好。」
問題就在這裡。父母常常忘了自己也是一個「人」,不是只有「爸媽」的身分。
你若不知道自己要什麼,又怎麼要求孩子知道他要什麼?
最怕的不是孩子叛逆,而是父母沒有靈魂。
心理學裡有個重要的觀點:互動的本質是「交換價值」。
學生和老師互動,是因為想要好成績;員工和老闆互動,是因為想要升遷。
那孩子為什麼要跟父母互動?
如果父母只提供吃、穿、住,那孩子就只會把你當提款機。
真正的關鍵,是父母要讓孩子看見自己「正在追尋」,而不是「早就放棄」。
我們太努力在扮演父母的角色,卻很少演好自己。
你每天有沒有動力?有沒有勇氣?
動力來自於「我知道我想要什麼」,勇氣來自於「我清楚自己不想要什麼」。
這兩條線一旦劃出來,孩子才會發現:原來人生不是被推著走,而是自己能選。
孩子願意和我互動,是因為我幫他們釐清「想要什麼」與「不要什麼」。
父母真正該給孩子的,不是標準答案,而是陪他找到那兩條線。
如果你只是一味灌輸自己的想法,他聽到的不是答案,而是一種挑釁:
「那我到底想要什麼?」
所以,父母最該做的,不是要求孩子成為誰,而是自己活出一個「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」的樣子。
因為孩子真正需要的,不是完美的父母,而是誠實的父母。
試著開始這樣做吧
一、每天問自己:今天有沒有一個讓我猶豫的選擇?有,就代表我還在探索。
二、把「我想要什麼」「我不想要什麼」寫下來,練習和孩子分享。
三、告訴孩子你的轉折故事,讓他看到你真實的掙扎與抉擇。
孩子不是不想跟你互動,而是他想知道:你這個人,還在不在尋找人生?
因為只有還在尋找的人,才值得被認真傾聽。
下個禮拜老師很期待在實體的講座看到大家。
如果你也想要學習更有影響力的互動模式,想知道如何擁有教練領導力,
幫助你無論是在團隊的帶領或是成交客戶的技巧提升,那麼你不要錯過下週台北跟台中的實體講座。
然後下週三晚上,老師在會稽國中有一場親職講座:教出懂思考會感恩的孩子
桃園的夥伴有興趣的也可以前來喔!
實體講座報名網址:
每一週老師都會儘量寫一份週報跟大家分享近況。
接下來,老師要來試驗 skool推出的新功能:直播。
預計固定在週四的晚上來進行。
如果你有看到這篇文章,留言告訴我一下吧!
如果你很少跟老師互動的,自我介紹一下,看看我們可以有什麼連結的地方。
也許你的一次主動,就會為生命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喔!
送給大家下面這首歌:一念之間。
好聽的話也記得留言跟我說喔!
7
2 comments
李 柏賢
6
9月20日週報-你有活成自己期待的樣子嗎
第二人生啟動器 | 李柏賢老師
如果人生是一部車,第二人生啟動器就是點火器。
我們提供你一切加速的工具與利器,燃亮終身學習的引擎;
這裡不談年齡,只談爆發,不收藉口,只收行動。
你的未來不是延長賽,而是無限賽道——現在就點火!
讓老師陪伴你,一起點燃你的第二人生。
Leaderboard (30-day)
Powered b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