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ctivity
Mon
Wed
Fri
Sun
Nov
Dec
Jan
Feb
Mar
Apr
May
Jun
Jul
Aug
Sep
What is this?
Less
More

Memberships

5 contributions to 第二人生啟動器 | 李柏賢老師
真正的問題不是當下的選擇而是『然後呢?』
捷運踢人新聞一出,網路馬上吵翻天。 有人挺年輕人,說總算有人敢反擊; 有人挺老人,說尊重長輩是天經地義; 還有人端出平衡論,強調暴力不可取,雙方都有責任。 但事情並不只是這些立場的對抗,其實背後還有更多值得深入思考的「然後呢」: • 世代衝突:年輕人被罵冷血,老人被罵霸道,我們真的因此更懂得互相體諒,還是只是世代對立更深? • 公共空間的界線:博愛座究竟是「特權」還是「需要者優先」?如果界線不清,衝突只會不斷重演。 • 暴力的正當性:一腳踹飛,有人拍手叫好,有人覺得太過火。社會到底要怎麼界定「正當」與「過度」? • 標籤文化:網路立刻出現「奧客婆婆」「冷血年輕人」的標籤,但這些標籤除了製造對立,還能帶來什麼? • 心理健康與社會支持:當事人過去多次鬧事,甚至有通緝背景。除了責怪,她背後是不是反映出更大的社會缺口? 同一個事件,其實能延伸出這麼多切面。 問題不只是誰對誰錯,而是我們敢不敢追問:「然後呢?」 ⸻ 學員問我:「老師,如果喜歡一個人卻沒有結果,我該怎麼設停損點?」 我笑了:「你聽過五月天的〈後來的我們〉嗎?」 歌詞裡唱著: 「然後呢,他們說你的心似乎痊癒了,也開始有個人為你守護著。 我該心安或是心痛呢?」 我反問他:「那你想要心安,還是心痛?」 他愣住,沉默不語。 我點點頭:「因為人不是來到愛情裡投票的,而是來尋找自己心跳的。」 戀愛不像投資,停損點不是理性演算法,而是心裡那個「還要不要再心動」的瞬間。 感情裡最大的矛盾就是:我們常常拿理性去分析,卻又想用感性來收尾。 最後通常收不了尾,還順便收了一身傷。 愛情就像股票,唯一不會漲停的,是我們的耐心。 徐佳瑩在〈到此為止〉唱過一句:「與其被牽絆挾持,反目成仇都勝過若無其事。」 停損不是逃跑,而是尊重自己真實的感覺。 所以,感情裡沒有完美的停損點,只有當下最好的選擇。 真正該問的不是「該不該停」,而是「然後呢?」 當你能再次喜歡一個人,你自然就知道自己已經放下了。 人生唯一穩賺不賠的投資,就是讓自己永遠保有心動的能力。 ⸻ 很多人之所以困在選擇裡,不是因為選錯,而是因為掉進了「假議題」的陷阱。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:「要買房還是租房?」 這問題聽起來很現實,但真正的關鍵不在買或租, 而在於:你手上那筆頭期款,打算怎麼用? 如果拿去買房,「然後呢」?你得到穩定和歸屬感,但同時也把未來幾十年綁在房貸上。 如果選擇租房,「然後呢」?省下的頭期款可以拿來進修、投資、創業、旅行,甚至用來探索更大的可能性。 問題的核心不是「買或租」哪個比較好,而是「這筆資源放在哪裡,能讓你的人生長出更多選擇?」 愛情也是一樣。 很多人糾結「要不要分手」,就像糾結「要買房還是租房」。 但真正的問題不是「留或走」,而是「留了之後,你要怎麼讓自己更好? 走了之後,你又要怎麼活得更自由?」 愛情最怕的不是走錯,而是把自己困死在假議題裡,忘了去問:「然後呢?」 ⸻ 人生沒有真正的停損點。 因為從出生那一刻起,我們的時間就在倒數。 所謂的停損,只是生命的轉折;而每個轉折,都是機會的入口。 買房不是終點,租房也不是終點;在一起不是終點,分手更不是終點。 真正的智慧是:不管當下怎麼選,下一步永遠要替自己打開更多可能。 如果喜歡一個人,能讓你成長,那就值得。 如果買一間房,能讓你創造更多機會,那就值得。 因為關鍵從來不是「現在怎麼樣」,而是「然後呢?」 ⸻ 那麼,什麼才算是更好的「然後呢」? 答案是:當一個結果出現時,它能為你打開更好的選擇,而不是把你困在原地。 如果一次決定,讓你的人生越走越窄,那就算表面贏了,也只是換來一條死胡同。 但如果一個選擇,能讓你看到更多路口、更多可能,那才是值得的「然後呢」。 感情裡,如果喜歡一個人能讓你更勇敢、更專注、更懂得愛自己,那這段愛就算沒有結局,也依然有價值。 財務上,如果買一間房能幫你看見更多機會,讓人生基礎更穩,那這個選擇就是對的。 因為真正的衡量標準,不是「當下快不快樂」,而是「它能不能推動你一路向上,而不是一路下墜」。 我們都該明白:結果只是逗點,不是句點。 更好的「然後呢」,永遠是那個讓你擁有更多自由、更多可能、更多成長的方向。
0 likes • 4m
聽到吉他聲了😸有感動.老師總能在教育中帶入溫暖 又學到了🤩
別讓情緒成為勒索
老師,你說過那些能對你情緒勒索的人,都是你在乎的人。 聽起來很有哲理,但放在我家,就是翻譯成:孩子生氣,我馬上變人質。 原來,愛一個人最大的副作用,就是他最能折騰你。 你說的一點都沒錯,可是我還是沒有解方呀! 我的孩子只要不符合他的意,他轉頭就走,飯也不吃,一個人就躲到房間裡。 全世界的小孩都想當超級英雄,我家專攻「絕食加冷戰」的雙重必殺技。 他拒絕溝通,我縱然願意傾聽,但也要他願意表達呀! 當我心軟妥協,他的確態度會轉變,但沒多久又故態復萌。 我懷疑自己的心軟,正是孩子最喜歡的「作弊碼」。 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。 有時候最怕的不是敵人太強,而是我們自己沒有策略。 我點點頭後問她:你應該很了解你的孩子,對嗎? 那你覺得,此刻他轉頭就走、飯也不吃、拒絕溝通的狀態, 是不是他的一種情緒展現呢? 如果你把情緒看作語言,你就會知道孩子正在「講話」。 接著,你提到了情緒「勒索」。 是不是就表示,你被他的情緒所影響,對嗎? 其實,情緒本身沒有武器化,會被傷到的是我們的解讀。 那你能否先釐清:這個影響是什麼呢? 是你覺得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? 還是不應該用這種手法來逼迫你妥協? 還是你擔心的是他沒有吃飯? 又或是你擔心他在房間裡會有過激行為呢? 要拆炸彈,先要知道裡面是什麼火藥。 我的第一個問題,幫助你界定了,這是他的「情緒抒發」。 什麼時候,它變成了情緒勒索呢? 就是當你認為他在透過情緒操縱需求的時候。 但如果我們先把它單純視為「情緒表達」呢? 很多時候,我們不是輸給孩子,而是輸給自己的腦補。 「我很不開心,所以我吃不下飯。」 「我覺得怎麼可以這樣子,所以我想獨自靜一靜。」 「反正跟你們說也沒用,那你們也不要管我好了。」 這些聽起來雖然中二,但至少比摔碗砸門來得環保。 孩子的幼稚常常讓父母崩潰,但這也是他還在成長的證明。 真正的傾聽,從來不只是聽對方說了什麼。 我們要聽的是真正心裡的聲音,甚至很多時候是「無聲的抗議」。 真正難搞的不是不講話的人,而是那種表面說「好」,心裡卻想「不行」的人。 安靜的敵人,往往比吵鬧的敵人更危險。 在這個情境中,其實有兩個議題: 一、本來的衝突點,可能是你不讓他使用電腦或手機 二、處理這個衝突的方式:逃避、威脅或是其他情緒動作 衝突不是問題,錯誤的處理方式才會把問題放大。 困難就在於,這兩個議題常常被混為一談。 你也生氣,覺得怎麼可以用情緒達到目的? 或者你無奈妥協,失去了界線,讓模式成為慣例。 下一次再發生,你的掙扎更大,情緒更爆,結果兩個人一起踩油門,沒有人煞車。 家庭不是戰場,但錯的策略會讓它像戰場。 我和你分享三個步驟,說白了,當下不一定有效,但長期卻是唯一的出路。 養小孩像種樹,急不得,但不澆水也不行。 一、讓情緒只成為情緒,而不是勒索 無論孩子反應如何,你都把它視為一種情緒的抒發,先不論方式好壞。 你可以在他稍微平靜後說:「媽媽是一碼歸一碼的。飯在電鍋裡,要吃自己盛。不想吃,那是你的選擇。」 這不是冷漠,而是把情緒和需求拆開。飯是飯,脾氣是脾氣。 最危險的不是孩子的眼淚,而是父母把眼淚當成命令。 二、讓孩子依舊感受到你的愛 跟孩子互動最忌諱的,就是我們自己也幼稚化。 他口不擇言,我們也口不擇言;他甩臉,我們甩冷箭。 結果就是:他以為自己在跟同學吵架,而不是在跟爸媽互動。 所以,你要分清楚「妥協」跟「討好」。 妥協,是孩子要什麼你就屈服;討好,則是堅守原則之餘,依然給他愛。 比如,孩子因為不能打電腦而生氣,甩門不吃飯。這時候,你可以堅定地說:「電腦今天不行,這點不會變。」 然後轉身去端一碗他最愛的湯放在桌上,淡淡地說:「湯放這裡了,等你想喝再喝,媽媽還是記得你喜歡這個。」 這就是討好,不是妥協。前者讓孩子知道「規矩不會被撼動」,後者讓孩子感受到「愛還在那裡」。 妥協是「我怕你不吃飯,所以電腦還是給你玩一下吧」。 討好是「我不給你電腦,但我還記得你愛的湯」。 一個是投降,一個是關心。差別就在這裡。 這種討好很難,因為他當下可能翻白眼,冷處理,好像完全不領情。 但情緒退去後,他會記得:爸媽不會被操縱,但依舊愛我。 這份體驗,比千句大道理更有力量。 孩子需要邊界,但更需要知道邊界外還有愛。 三、當他感受到你的愛,才是教導他最好的時機 孩子可以有情緒,但不能用情緒操縱需求。 你可以平靜地說:「我看到你很生氣,你可以冷靜一下。飯時間在這裡,錯過就等下一餐。」 這是「承認他的感受」但「不交出控制權」。 孩子在氣頭上講道理,就像對暴雨喊停:純粹浪費口水。 等他冷卻,你再輕描淡寫地說:「剛剛你很生氣,但你選擇的方式讓事情更糟。下次你想要什麼,用說的,我會聽。」 不用長篇大論,只要讓他知道「有替代方案」。 教育不是把孩子壓服,而是把孩子帶出更好的選擇。 孩子不是壞,只是還沒學會管理情緒。
1 like • 14d
正中靶心🎯
你眼中的別人才是你自己
別人眼中的你不是你, 這可以理解 但我一直以為, 至少我眼中的自己是自己 心理學家說: 因為很少有人能真正了解自己,對自己的認識會受到主觀情感和認知的影響。 大多數人只能看到自己的長處,卻看不到或不願反省自己的短處。即使有人指出不足,也會下意識地反駁或迴避,不願承認那就是真實的自己。 ...好吧, 我好像是會下意識反駁的那一個🤣 可我 眼中的別人才是自己? ▪ 第一層:內心投射 • 你看到別人種種不好的樣子,其實源於你內心的投射 • 你眼中的別人是經過你自己的經驗、價值觀和信念過濾後的結果,並非完全客觀的他者。 我們對他人的看法和評價,其實是我們自己內心世界的一部分 ▪ 第二層:防禦機制與分別心 • 這在心理學中稱為「分裂」防禦機制,在佛教中稱為「分別心」,指的是對萬事萬物的「是非美醜好壞」的評判。 • 我們對陌生人的所有評價都基於自己的偏見,因為我們從未了解他們的本質或真相 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 要說看到別人不好的地方是自己內心的投射, 我好難懂 但若說看到別人好的地方, 我很想學, 是我內心投射希望成為的樣子, 這樣就好理解多了 再回來看, 看到別人不好的地方, 原來是我討厭自己的樣子, 好像也能接受了... 最近, 我也努力把這幾句話植進腦裡 提醒自己, 別人不好, 是自己內心投射, 接受別人的不完美,也是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持續看正向人事物, 持續正向思考 #每個人都值得被愛, 每個人都可愛💕
1 like • 23d
有感! 就好像聽到自己的錄音才發現 原來別人耳裡 我的聲音 是這樣 和我自己聽到的不同😆 但有何妨 讓別人共鳴的是內容 不一定是聲音 或者 喜歡聽的是氛圍是感覺 而不是內容;就好比早期周杰倫的歌 不知道他在唱什麼 確也一直聽下去💕 👍 #每個人都值得被愛, 每個人都可愛💕 +1
📖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時候——善良被當成理所當然?
前陣子,我重讀了周慕姿心理師的《情緒勒索》, 書中一個案例狠狠戳中了我: 「在公司裡,我隔壁的同事經常抱怨工作壓力大、主管苛刻, 害她沒辦法準時下班接孩子。 我同情她,於是有一次答應幫她代開會。 我以為只是一次的幫忙,沒想到從那天起, 她開始習慣把工作丟給我—— 理由永遠是『我要去接小孩』。 她上班打混、逛網拍, 卻讓我加班收爛攤子。 當我鼓起勇氣拒絕,她竟當著全辦公室的面罵我自私、不替人著想, 還貼上「老姑婆」的標籤……」 讀到這裡,你是不是也心裡一緊? 或許,你也曾遇過類似情況: - 明明是出於好意幫忙,卻變成理所當然 - 害怕拒絕,最後委屈的總是自己 - 為了維持「好人」形象,背後卻累得快喘不過氣 這,就是典型的「好人症」—— 表面上溫柔體貼,內心卻被壓得滿是委屈。 💡 但請記住,善良不等於「不拒絕」! 你值得成為 「好而有界線的人」—— 既保有善意,也不再讓自己被消耗殆盡。
📖 你是不是也有這樣的時候——善良被當成理所當然?
1 like • 25d
認同! 就如< 蠻好的人生> :我的善良,只留給識貨的人。
在波士頓派的甜味裡,她說出了最迷人的溝通方式
最近在備課的時候, 我再次翻閱了 胡慧嫚老師的《溫柔是我,剛強也是我》, 裡面有一個故事讓我印象深刻: 「有天她在咖啡館,剛坐下,就聽到隔壁情侶的對話。 男生說:『如果妳像她一樣溫柔就好了。』」 換作是你,會怎麼反應呢? 是怒火中燒,立刻反擊? 還是淚水打轉,覺得委屈? 答案卻出乎意料。 「那位女孩只是輕鬆地邊吃波士頓派邊回應: 『原來你喜歡被溫柔細心對待啊? 其實這也很正常啦! 我自己呢,就是比較直爽、像巧克力一樣開朗的個性。 不過啊,因為是你… 或許以後,我可以偶而為你加上一顆草莓喔!』」 是不是瞬間被她的魅力打動了?💖 在這段對話裡,她展現了 一致性的溝通姿態: ✅ 聽見了對方的期待(他人) ✅ 認同並欣賞自己的特質(自己) ✅ 也誠實表達了願意嘗試的可能(關係) 這種誠實又自在的表達方式, 既能拉近彼此的距離, 又讓自己心裡被好好照顧。 情緒因此不再是洪水猛獸, 而是幫助我們更清楚「我想要什麼」的訊號。 🌱 一致性溝通並不容易, 但只要學習,是絕對可以做到的。 小測驗:如果你的另一半拿你和他人比較,你會如何反應呢? 歡迎留言和我分享你的回答喔~
在波士頓派的甜味裡,她說出了最迷人的溝通方式
3 likes • 25d
🥰我會回答:哎呦.原來你口味變囉. 那我下次也點不一樣的試試看🤔
1-5 of 5
Bonnie lLin
2
14points to level up
@bonnie-llin-5131
人生似一場學習的歷程 而我享受當學生的過程

Online now
Joined Aug 26, 2025
Powered b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