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師節快樂。二十多年了,我的熱情還在嗎?
這問題像久未翻動的抽屜,打開時還帶點霉味。
疫情之後,不只醫護人員大缺,老師也在逃難。
有人離開教職,表面惋惜,心裡卻忍不住想說:「恭喜,這世界還有更大的舞台等你。」
別誤會,大家不是不想當老師,而是不想困在「學校」這個環境裡。
學校的封閉魔力
我在前十年的教學生涯裡,跑遍全台大學,兩百間差不多只剩幾間沒踏進去。
靠的不是行銷預算,而是師生口耳相傳。
為什麼傳得這麼快?因為校園封閉,消息才會像群組裡的八卦一樣,傳播得特別有效率。
問題是,為什麼學校可以這麼封閉?答案很簡單:因為他們「可以不變」。
人腦最愛的東西就是「穩定」:不變就能活得好,誰要冒險開放?
而少子化和科技演進,正在把這份「不變」一刀刀削掉。
三個職場的靈魂需求
心理學告訴我們,幸福的工作要滿足三個核心需求:自主性、勝任感、關係感。
偏偏學校最缺的就是這三樣。
自主性:新老師行政綁手綁腳,動彈不得。甚至學生比老師還有自主權。
勝任感:教書不只要顧成績,還要顧品格,還要對付家長。懷疑自己行不行,是老師的日常。
關係感:社會對老師的信任下滑,學生嫌你囉嗦,家長嫌你不夠。當連尊重都沒有,熱情怎麼不熄火?
而最後的這根稻草就是努力與回饋失衡。
一、下課不等於下班
二、責任無限延伸:外在成績、內在心理還有校園霸凌
三、薪水停滯:起薪看似還行,但成長緩慢
四、家長壓力:老師變成客戶服務中心
五、升遷困難:不是用表現來決定你的升遷
六、學生素質兩極:少子化,學生變少了,但類型卻變多了
七、心理負擔沈重:要處理『人的情緒』的工作是最累的一件事
這不是抱怨,而是誠實報告。因為如果不說真話,很多人以為老師只是「玻璃心」。
自我保護才是第一課
第一個關鍵是「自主性」:守住自己,不要當烈士。
工時、健康、心理狀態先顧好,這不是逃避,而是教育長跑的保養。
別忘了,能說「不」的老師,才有力氣繼續說「是」。
就像蔡依林說過:「喜歡我的人跟討厭我的人一樣多。」
那不是隨口一句,而是一種修煉。當支持你的人夠多時,批評聲音就會自動變小。
所以,老師需要的是「支持系統」:
• 同事小圈圈,互相打氣
• 專業社群,交流經驗
• 有需要就去諮商,這不是示弱,而是進場保養
找回自己的成就感
第二個是「勝任感」。別把價值綁死在學生分數或家長臉色上。
成就感可以是某個學生開始改變,可以是自己上課方式更有趣。
甚至教材設計、表達技巧這些技能,放到其他行業一樣吃香。
知道這點,你就會輕鬆許多。
關係感是長跑,不是短打
第三個是「關係感」。不用討好所有人,只要守住原則,時間會帶來真正的盟友。
老師與學生的關係,就像馬拉松選手和觀眾。
你陪跑一段,他們總有一天會回來,告訴你「老師,我到終點了」。
一、先顧自己:拒絕過度壓榨,心理健康優先。
二、重建成就:從小成功找力量,別被外部評價綁架。
三、強化連結:建立支持系統,把教學當長跑。
教師節,不是要喊「老師辛苦了」,而是該問:「老師,你過得好嗎?」
因為一個快樂的老師,才能教出快樂的學生。
很幸運的是我自己能夠創造我想要的環境。
所以我是一個快樂的老師。
也希望在我有生之年,能夠協助更多的人掌握這幸福三要素:
自主性、勝任感與關係感。
十月份,老師會有新的計劃上線,期待跟更多的夥伴有更多的火花。
如果你看到這篇文章,也留言一下讓我知道你有在關注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