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ctivity
Mon
Wed
Fri
Sun
Nov
Dec
Jan
Feb
Mar
Apr
May
Jun
Jul
Aug
Sep
What is this?
Less
More

Memberships

14 contributions to 第二人生啟動器 | 李柏賢老師
你的今天重要嗎?
每次演講,我最常看到的不是觀眾的眼神,而是觀眾的「靈魂出走」。大家渙散地坐著,好像只剩軀殼在現場。我忍不住問一句:你的今天重要嗎? 想想看,如果今天是面試,你會不會把自己擦亮?如果今天是約會,你會不會換掉那件皺到像抹布的襯衫?如果今天是生日,你是不是連早餐都能吃出節慶感?既然你現在這副樣子,那是不是代表──你其實覺得今天不重要? 問題來了:那麼你的人生,到底有幾天是重要的? 我曾問過學員:如果你還能活十年,大約就是三千多天,這些日子重要嗎?他毫不犹豫回答:「當然重要啊!」我笑著反問:「真的嗎?怎麼判斷?」他說:「看在不在乎啊。」我點頭,但追問:「那你確定,接下來每一天都能這麼在乎嗎?」答案顯而易見。多數人沒辦法,因為我們其實不懂什麼叫活在當下。 活在當下,不是寫在書上的漂亮標語,而是把那一刻當成你最在乎的時刻。早晨醒來,你會不會在乎自己能不能有精神?通勤時,你會不會在乎能不能準時上車?與人對話時,你會不會在乎他的眼神和語氣?如果真的在乎,那麼每一刻就不是過場,而是舞台。 那麼,為什麼我們做不到? 首先,大腦有個壞習慣:自動導航。它愛走老路,因為這樣最省力。結果,你在辦公室一整天,其實活得跟複印機沒什麼兩樣。省下來的能量,換來的是蒸發的意義。 再來,注意力早被手機切成碎片。指尖往下一滑,有時有驚喜,有時沒驚喜,這種變動回饋比毒品還上癮。當你的專注被切片,每一刻都變得像拼圖缺角。於是短片贏過長書,通知紅點贏過耐心對話,讚數贏過真心的讚嘆。當回饋系統被訓練成只追快樂,而不是追深度,你的在乎能力就被壓縮成幾秒鐘的火花。 第三,逃避。你以為自己在準備,其實只是在逃。像那位要面試的小張,前一晚不是看履歷,而是打掃房間。掃到乾淨,卻也掃掉了準備的時間。逃避讓你覺得自己「有做事」,其實你只是在拖著時間陪你演戲。 第四,人類總愛追遠忘近。對未來的目標充滿憧憬,對眼前的小事卻嫌棄得要命。遠方浪漫,當下難看。於是你談夢想談到激動,卻連今天的便當都隨便。 第五,身體欠債。沒睡飽、沒運動、飲食亂,你的精神像低電量手機,隨時跳警告。阿芬是兩個孩子的媽媽,熬夜趕簡報,早上還得硬撐開會。她不是不在乎今天,她只是沒電。 第六,關係冷卻。當你講話沒人聽,開會大家等散會,課堂只是數人頭,誰會願意專心活在當下?沒有連結的場域,只會生產出「人在心不在」的群體。 第七,完美主義。它不是追求極致,而是害怕開始。小芸設計一張海報,連字距都能糾結到天亮。她不是專業,她是恐懼。如果沒作品,就不會有批評。完美主義的封面是講究,內頁卻是恐懼。外面看起來在雕琢細節,裡面只是延遲交卷。 最後,環境訊號。床上開電腦,註定變追劇;書桌堆滿雜物,腦袋也塞不進專注。行為靠提示起動,提示一錯位,當下就上錯舞台。 這些阻礙,背後有幾個底層邏輯: 生存優先於意義,所以我們寧可轉移焦慮,也不願直面挑戰。 能量守恆,所以大腦偷懶,寧可自動導航,也不想深度投入。 獎賞偏見,所以我們追求秒回饋,卻無法等待長遠價值。 自我保護,所以我們合理化逃避,寧願保面子,也不願冒險。 敘事慣性,所以我們活在自我設定的角色裡,把今天演成習慣,而不是突破。 說到底,人不是不想活在當下,而是太容易把今天「外包」給這些模式。 那怎麼辦?這裡有幾個方法,讓今天不再成為過場: 一,設置入場儀式。每段重要時刻前,做一個小動作:關掉通知、深呼吸幾次,或寫下一句當下最想完成的事。這是把自己從省電模式拉回現場的開關。 二,縮小單位,放大意義。別幻想一年後的自己,先專心做好今天的一小步,並賦予它意義。走路時告訴自己:這一步,是替未來的自己鋪路。 三,換掉提示,調整場景。把手機移出桌面,把書留在床邊。環境會決定你今天過得像戰場還是沙發。 四,設定注意力限額。一天只專注在少數幾件事,其它延後。專注不是擠出來的,而是刪出來的。 五,用身體帶回心。先站起來、走幾步、喝口水,讓身體喚回注意力。當心跑掉時,身體是最好的司機。 六,把成果做可見。留下痕跡:三行摘要、一張筆記、一封訊息。回饋不是靠想像,而是靠看見。 七,練習不完美的交卷。適時選擇「足夠好」,因為交出去,世界才會給你回應。 八,建立關係的熱點。每天花幾分鐘,真誠對話,問一個真正的問題,說一句真實的謝謝。連結讓當下有溫度。 九,每日兩問一答。早上問自己:今天什麼最重要?晚上答:我做對了什麼?這是替今天收尾的方式。 十,挑戰「不快轉」時刻。利用排隊、通勤,別滑手機,專注呼吸與周遭。你會發現,無聊不是敵人,失焦才是。 記得《命運好好玩》的主角嗎?他快轉掉「不重要」的日子,結果才發現自己錯過了整個人生。真正可怕的,不是日子無聊,而是你不知道它的重要,就讓它溜走。 今天,不是用來打發的,是用來打磨的。當你把今天當作最在乎的一天,它才會長成你想要的人生。
1 like • 3d
是的!老師,就從此刻開始~讓自己成為生命中的主角和導演!
別讓情緒成為勒索
老師,你說過那些能對你情緒勒索的人,都是你在乎的人。 聽起來很有哲理,但放在我家,就是翻譯成:孩子生氣,我馬上變人質。 原來,愛一個人最大的副作用,就是他最能折騰你。 你說的一點都沒錯,可是我還是沒有解方呀! 我的孩子只要不符合他的意,他轉頭就走,飯也不吃,一個人就躲到房間裡。 全世界的小孩都想當超級英雄,我家專攻「絕食加冷戰」的雙重必殺技。 他拒絕溝通,我縱然願意傾聽,但也要他願意表達呀! 當我心軟妥協,他的確態度會轉變,但沒多久又故態復萌。 我懷疑自己的心軟,正是孩子最喜歡的「作弊碼」。 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。 有時候最怕的不是敵人太強,而是我們自己沒有策略。 我點點頭後問她:你應該很了解你的孩子,對嗎? 那你覺得,此刻他轉頭就走、飯也不吃、拒絕溝通的狀態, 是不是他的一種情緒展現呢? 如果你把情緒看作語言,你就會知道孩子正在「講話」。 接著,你提到了情緒「勒索」。 是不是就表示,你被他的情緒所影響,對嗎? 其實,情緒本身沒有武器化,會被傷到的是我們的解讀。 那你能否先釐清:這個影響是什麼呢? 是你覺得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? 還是不應該用這種手法來逼迫你妥協? 還是你擔心的是他沒有吃飯? 又或是你擔心他在房間裡會有過激行為呢? 要拆炸彈,先要知道裡面是什麼火藥。 我的第一個問題,幫助你界定了,這是他的「情緒抒發」。 什麼時候,它變成了情緒勒索呢? 就是當你認為他在透過情緒操縱需求的時候。 但如果我們先把它單純視為「情緒表達」呢? 很多時候,我們不是輸給孩子,而是輸給自己的腦補。 「我很不開心,所以我吃不下飯。」 「我覺得怎麼可以這樣子,所以我想獨自靜一靜。」 「反正跟你們說也沒用,那你們也不要管我好了。」 這些聽起來雖然中二,但至少比摔碗砸門來得環保。 孩子的幼稚常常讓父母崩潰,但這也是他還在成長的證明。 真正的傾聽,從來不只是聽對方說了什麼。 我們要聽的是真正心裡的聲音,甚至很多時候是「無聲的抗議」。 真正難搞的不是不講話的人,而是那種表面說「好」,心裡卻想「不行」的人。 安靜的敵人,往往比吵鬧的敵人更危險。 在這個情境中,其實有兩個議題: 一、本來的衝突點,可能是你不讓他使用電腦或手機 二、處理這個衝突的方式:逃避、威脅或是其他情緒動作 衝突不是問題,錯誤的處理方式才會把問題放大。 困難就在於,這兩個議題常常被混為一談。 你也生氣,覺得怎麼可以用情緒達到目的? 或者你無奈妥協,失去了界線,讓模式成為慣例。 下一次再發生,你的掙扎更大,情緒更爆,結果兩個人一起踩油門,沒有人煞車。 家庭不是戰場,但錯的策略會讓它像戰場。 我和你分享三個步驟,說白了,當下不一定有效,但長期卻是唯一的出路。 養小孩像種樹,急不得,但不澆水也不行。 一、讓情緒只成為情緒,而不是勒索 無論孩子反應如何,你都把它視為一種情緒的抒發,先不論方式好壞。 你可以在他稍微平靜後說:「媽媽是一碼歸一碼的。飯在電鍋裡,要吃自己盛。不想吃,那是你的選擇。」 這不是冷漠,而是把情緒和需求拆開。飯是飯,脾氣是脾氣。 最危險的不是孩子的眼淚,而是父母把眼淚當成命令。 二、讓孩子依舊感受到你的愛 跟孩子互動最忌諱的,就是我們自己也幼稚化。 他口不擇言,我們也口不擇言;他甩臉,我們甩冷箭。 結果就是:他以為自己在跟同學吵架,而不是在跟爸媽互動。 所以,你要分清楚「妥協」跟「討好」。 妥協,是孩子要什麼你就屈服;討好,則是堅守原則之餘,依然給他愛。 比如,孩子因為不能打電腦而生氣,甩門不吃飯。這時候,你可以堅定地說:「電腦今天不行,這點不會變。」 然後轉身去端一碗他最愛的湯放在桌上,淡淡地說:「湯放這裡了,等你想喝再喝,媽媽還是記得你喜歡這個。」 這就是討好,不是妥協。前者讓孩子知道「規矩不會被撼動」,後者讓孩子感受到「愛還在那裡」。 妥協是「我怕你不吃飯,所以電腦還是給你玩一下吧」。 討好是「我不給你電腦,但我還記得你愛的湯」。 一個是投降,一個是關心。差別就在這裡。 這種討好很難,因為他當下可能翻白眼,冷處理,好像完全不領情。 但情緒退去後,他會記得:爸媽不會被操縱,但依舊愛我。 這份體驗,比千句大道理更有力量。 孩子需要邊界,但更需要知道邊界外還有愛。 三、當他感受到你的愛,才是教導他最好的時機 孩子可以有情緒,但不能用情緒操縱需求。 你可以平靜地說:「我看到你很生氣,你可以冷靜一下。飯時間在這裡,錯過就等下一餐。」 這是「承認他的感受」但「不交出控制權」。 孩子在氣頭上講道理,就像對暴雨喊停:純粹浪費口水。 等他冷卻,你再輕描淡寫地說:「剛剛你很生氣,但你選擇的方式讓事情更糟。下次你想要什麼,用說的,我會聽。」 不用長篇大論,只要讓他知道「有替代方案」。 教育不是把孩子壓服,而是把孩子帶出更好的選擇。 孩子不是壞,只是還沒學會管理情緒。
0 likes • 3d
謝謝老師,細細分解讓我看到自己的盲點,而持續專注練習,則是自己的功課了!
承載婚姻的重量是棉花
「老師,我跟太太一天三吵、三餐鬥嘴,覺得自己結錯婚了。」 他倒出滿腹悔意:婚前溫柔的小貓,婚後變成滿身刺的豪豬;自己也從風度翩翩變成滿口火藥味。 想到往後漫長歲月,他形容心裡像灌了水泥——又沉又冷。 老父親的「重力實驗」 我沒有急著開診斷,而是講起我最愛用的故事——瓦片與棉花。 故事主角和他雷同,結婚沒多久就想逃生。他跑回老家向父親求救,滿臉寫着「早知道就不簽那張紙」。 父親沒說半句大道理,只拿出一塊瓦片、一團棉花,舉到同一高度,同時鬆手。 瓦片「啪」地摔成碎渣;棉花卻像雲朵慢鏡頭降落。 「硬的撞碎,軟的無傷。」父親拍拍兒子的肩,「婚姻裡,誰肯先變軟,誰就先逃過粉身碎骨。」 年輕人愣住了——原來真正的「強」,不是硬碰硬,而是卸下尖角,像棉花一樣接住衝擊。 為何硬的總先碎 其一 威脅警報系統過度啟動 吵架時,大腦杏仁核像警車喇叭,先拉響再說。當你只聽見自己的警報,愛很容易被聲浪掩埋。 其二 注意力焦點偏差 人天生對負面訊息更敏感。若你天天拿放大鏡挑對方黑斑,最後曬焦的其實是自己。 其三 自我概念扭曲 把「示弱」誤認為「示弱勢」。柔軟不代表投降,而是替彼此鋪上一層緩衝墊。 從瓦片切換到棉花:三道練習 「婚姻不是找到完美拼圖,而是兩塊願意互磨的石頭。」 第一步 呼吸緩衝 爆發前深呼吸五下,拖延半分鐘,讓理性趕得上場。 第二步 優點小本本 連續七天,每天寫下伴侶三項優點,禁止重複。這是為大腦做「正向重量訓練」。 第三步 溫度三十七度的句子 每日一句暖話:「謝謝你幫我……」「看到你笑我就安心。」這些句子是婚姻的維生素,天天補才見效。 我講完故事,遞給他一張紙:「今晚先寫太太三項最新優點,回家就說出口。 記得——語氣像吹棉絮,不是砸磚頭。」 他接紙的手微微發抖,眼神卻閃了一道亮光。我知道,那是他心裡的水泥開始解凍的聲音。 「柔軟不是退讓,而是讓幸福有安全降落的跑道。」 願所有拿瓦片當武器的人,都有勇氣把它換成棉花;那團看似輕飄的柔軟,其實能承載整段婚姻的重量。
3 likes • Aug 26
夫妻之間的學習,真的是練功的好機會。謝謝老師提供這麼實際好用的方法!
不害怕衝突,也不逃避對立
在華人圈,大家追求和氣就像用祖傳醬油一樣,什麼菜都倒一點,結果每道菜吃起來都差不多。 但職場不是賣清水豆腐的,少點辣椒、少點衝突,吃起來連狗都嫌無聊。 想知道團隊是不是真的和諧,別只看表面安靜──死海表面也平靜到不行,可裡面連一條魚都沒有。 咱們先講清楚一點:衝突就是「你這做法我看不順眼」,而對立是「我根本不想跟你同桌吃飯」。 都是刺痛,但程度天差地別。 舉個家常例子,媽媽喊:「衣服趕快收一下!」孩子邊玩遊戲邊回:「好啦等一下啦!」 媽媽瞬間火山爆發:「拿零用錢怎麼從來不等一下?」 孩子不服氣:「我就說會收啊!存個檔不行嗎?」 結果客廳像戰場一樣硝煙四起,而衣服還悠哉地曬著太陽。 這就是典型的衝突,雙方的立場完全一樣,卻為了時間點互不讓步。 記得:立場一樣也能吵到雞飛狗跳,這跟價值觀無關,完全是情緒跟時間點的問題。 衝突就像午後雷陣雨,來得快走得也快;對立像地震的斷層,平常沒事,一旦來了就直接掀桌。 最可怕的,就是表面壓抑許久的對立,突然爆發就一發不可收拾。 職場裡到處都是笑臉,但每個人內心的小劇場,早就把同事射成蜂窩了。 表面上肩並肩合照,實際上距離遠到外太空。 所以團隊需不需要衝突和對立?答案比辣椒醬更肯定──要。 沒有衝突,腦袋根本不會轉;沒了對立,創意像白開水一樣平淡。 對立會帶來新的觀點,衝突則會激發更多的想法。 當領導者,最重要的不是把火滅掉,而是善用這把火,把所有材料煮成一道好吃的料理。 但要注意:對立如果沒處理好會變成心結; 衝突摻進太多情緒,就會變成颱風。 如果還放任不管,那就等著災難降臨吧。 每個人都想當主角,這不是自私,這是人性。 真正好的團隊協作,就是你帶點小私心,我有點野心,但大家都願意坐下來一起玩,找到共同的贏法。 別奢望去消除每個人的私心,這跟叫人別呼吸一樣扯;聰明的做法,是把這股私心馴服成團隊的動力。 我記得小晴天讀小一的時候,有一次在餐廳哭到地動山搖,媽媽威脅說:「你再哭我就走了!」結果哭得更兇。 我插話問孩子:「幫我解鎖一下平板好嗎?」孩子秒停眼淚,開始聊天,最後還建議把餐點打包走。 沒有人輸,也沒人贏,但衝突卻被完美轉化。 可怕的不是情緒本身,而是情緒完全蓋過理解。 回程的路上,媽媽抱怨:「孩子就是不聽話。」我問:「你想要的是被理解,而不是單純他聽話吧?」 其實很多時候,不是立場敵對,而是訊號傳錯。 如何打造可控的衝突環境?三個小技巧送你: 一、老闆要帶頭講真話:領導先把口罩摘下,空氣才流通。 二、雙向溝通要暢通:情緒要有出口,但也要有緩衝地帶,必要時找第三方來調解一下。 三、多用「提問」當深水炸彈:當對方說話只說一半,或者聲音怪怪的時候,就是丟問題的好時機。 這不是挑毛病,而是挖出真正的需求。 記住,解決問題靠的是好奇心,而不是死背標準答案。 最後給點實用建議: • 每天練習說點真話,別把假和氣當美德。 • 開會時故意製造點立場衝突,讓大家換換腦袋。 • 問問題時用「你是不是在意……」這種句型,讓對話不斷線。 • 衝突後記得自問:我真的懂對方要表達什麼了嗎? 別怕吵架,吵架就是團隊的維他命,適量補充,抵抗力會更好。 真正的和諧不是完全不吵架,而是吵完了還能一起去吃那鍋麻辣鍋。
0 likes • Aug 26
我真的需要練習說點真話!不要害怕衝突! 金句:別怕吵架,吵架就是團隊的維他命,適時補充,抵抗力會更好!
🎉 歡迎加入《第二人生啟動器-李柏賢老師》
這是一個為行動者、實踐者、價值創造者所設計的學習社群。 在這裡,你將找到一群與你一樣,渴望成長、願意分享、準備啟動第二人生的夥伴。 請先花一點時間看完入群必看影片。 我們聚焦在八大核心主題: - 👨‍👩‍👧‍👦 家庭教育 - 🧠 銷售心理學 - 🤝 團隊經營 - 🌟 個人品牌建立 - 💰 知識變現 - 🎤 影響力講師培訓 - 💼 職場菁英成長 - 📈 實戰策略與行動落地 如果你希望讓影響力與收入並行、讓理念轉為現實,那你來對地方了。 🧭 如何開始參與社群互動? ✅ Step 1:觀看入群影片 👋 1.了解如何設定通知,讓學習半自動化 2.了解如何閱讀各式文章與解鎖各主題課程 3.了解如何分享你的觀點並與群內夥伴互動 ✅ Step 2:了解升級機制:讓你解鎖更多價值內容🎯 - 積極互相按讚、分享有價值的內容,你的積分自然就會長高🚀 - 每個層級(LV)需要的積分 Level 1 - 0 points Level 2 - 5 points Level 3 - 20 points Level 4 - 65 points Level 5 - 155 points Level 6 - 515 points Level 7 - 2,015 points Level 8 - 8,015 points Level 9 - 33,015 points 💡 每獲得 1 個讚 = 1 分。 多互動、多分享有價值內容,成長就會加速。 ✅ Step 3:馬上開始解鎖等級2 本篇文章,下方留言「簽到」 👋 讓我們知道你已經正式進入這個成長空間! 並做簡單自我介紹:(格式如下) 1. 我們可以怎麼稱呼你? 2. 你的專業或熱愛領域是什麼? 3. 你最想在這裡精進的主題有哪些? 4. 願意公開的社群帳號(IG、YouTube…) 📛 請勿張貼任何非社群平台的外部連結,避免詐騙與導流誤會。 看到別人的留言時,請不要吝惜按讚,就能互相得到積分喔! ✅ Step 4:📲 使用手機更方便:立即下載 Skool App! - 📱 iOS App Store 下載 - 📱 Android Google Play 下載 最後: 📚 提問與學習請使用「📋向老師提問」分類 有任何與八大主題相關的問題,歡迎提出、共同討論。 這裡不只是學習,更是一個實踐與交流的平台。 🚫 社群規範(請務必遵守): - 禁止發表侮辱、歧視、攻擊性言論 - 禁止任何形式的私訊推銷與陌生邀約 - 僅限分享個人社群平台(IG、YT)帳號 - 禁止張貼外部廣告與連結導流 - 所有內容應具備專業度、真誠度與貢獻度
15 likes • May 23
大家好!我是凌小偵 目前在精神專科醫院服務。依著照顧人的熱忱和因個人宗教信仰在社區成立家庭讀經班。 感恩有次殊勝機緣,能聆聽&體驗李老師的課程,課程後我生發出一個很棒的念頭~要讓自己再次成為更棒的自己, 努力改變現況,是目前首要做的事!
1 like • Aug 26
@Jessie Chen 感謝大家給我這機會~
1-10 of 14
張 凌偵
3
29points to level up
@38241456
築夢踏實

Active 3d ago
Joined May 20, 2025
Powered b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