深夜十一點,總算有空翻閱這一週的日子。 今天受大學同學之邀,跑到一所小鎮高中(竹山)去上了兩小時的課。 我的吉他社好友在那裡教書二十年,這畫面比我頭髮掉得還快。 課後,一個孩子走過來問我: 「老師,要怎麼樣才能當一位企業講師呢?」 我很誠實地告訴他:我的方法比較另類。 大部分的企業講師,是在專業領域裡熬出成績,然後由「釣魚」到「教人釣魚」。 而我呢,從校園演講開始,等學生進了企業,就順便把我也帶了進去。 換句話說,我是搭便車進場的,只是車票還得靠實力續。 人生沒有所謂的「捷徑」,有的只是「繞路」而已。 這一週的工作,就是我二十年來的縮影。 有一天對象是整日企業訓練,有一場面對全國大專的輔導教官,今天則是高中生和家長。 雖然對象不同,但我推廣的理念一直沒變:人要先清楚自己要什麼。 那天,一位媽媽難過地說:「老師,孩子越大,我越難跟他互動。」 我問她:「如果孩子願意和你互動,你想做什麼呢?」 她說:「我希望他能好好思考自己的未來,為自己打算啊!」 我再問:「那妳自己呢?」 她愣了一下,然後說:「我只是希望他過得更好。」 問題就在這裡。父母常常忘了自己也是一個「人」,不是只有「爸媽」的身分。 你若不知道自己要什麼,又怎麼要求孩子知道他要什麼? 最怕的不是孩子叛逆,而是父母沒有靈魂。 心理學裡有個重要的觀點:互動的本質是「交換價值」。 學生和老師互動,是因為想要好成績;員工和老闆互動,是因為想要升遷。 那孩子為什麼要跟父母互動? 如果父母只提供吃、穿、住,那孩子就只會把你當提款機。 真正的關鍵,是父母要讓孩子看見自己「正在追尋」,而不是「早就放棄」。 我們太努力在扮演父母的角色,卻很少演好自己。 你每天有沒有動力?有沒有勇氣? 動力來自於「我知道我想要什麼」,勇氣來自於「我清楚自己不想要什麼」。 這兩條線一旦劃出來,孩子才會發現:原來人生不是被推著走,而是自己能選。 孩子願意和我互動,是因為我幫他們釐清「想要什麼」與「不要什麼」。 父母真正該給孩子的,不是標準答案,而是陪他找到那兩條線。 如果你只是一味灌輸自己的想法,他聽到的不是答案,而是一種挑釁: 「那我到底想要什麼?」 所以,父母最該做的,不是要求孩子成為誰,而是自己活出一個「清楚知道自己想要什麼」的樣子。 因為孩子真正需要的,不是完美的父母,而是誠實的父母。 試著開始這樣做吧 一、每天問自己:今天有沒有一個讓我猶豫的選擇?有,就代表我還在探索。 二、把「我想要什麼」「我不想要什麼」寫下來,練習和孩子分享。 三、告訴孩子你的轉折故事,讓他看到你真實的掙扎與抉擇。 孩子不是不想跟你互動,而是他想知道:你這個人,還在不在尋找人生? 因為只有還在尋找的人,才值得被認真傾聽。 下個禮拜老師很期待在實體的講座看到大家。 如果你也想要學習更有影響力的互動模式,想知道如何擁有教練領導力, 幫助你無論是在團隊的帶領或是成交客戶的技巧提升,那麼你不要錯過下週台北跟台中的實體講座。 然後下週三晚上,老師在會稽國中有一場親職講座:教出懂思考會感恩的孩子 桃園的夥伴有興趣的也可以前來喔! 實體講座報名網址: https://www.notion.so/cjlead/a56fe6343f464bd89d92d8a48bd4cf8e?v=8781eaba27b14b988103c7c8a3a7df78 每一週老師都會儘量寫一份週報跟大家分享近況。 接下來,老師要來試驗 skool推出的新功能:直播。 預計固定在週四的晚上來進行。 如果你有看到這篇文章,留言告訴我一下吧! 如果你很少跟老師互動的,自我介紹一下,看看我們可以有什麼連結的地方。 也許你的一次主動,就會為生命帶來完全不同的結果喔! 送給大家下面這首歌:一念之間。 好聽的話也記得留言跟我說喔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