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早上看了一部影片,因為封面寫「蝙蝠俠效應」 我很好奇所以點進去了,這部影片主要是在講說 如何終止我們的拖延,並真正開始做讓我們不舒服的事情。 他說: 大家經常談論紀律、動力和意志力, 但很少人提到一個真正阻礙我們行動的關鍵因素——恐懼。 你不是懶惰,也不是不夠努力,而是潛意識裡的恐懼讓你無法開始。 影片中,Ali Abdaal 分享了六個實驗,幫助我克服拖延,開始行動。 六個克服拖延的心理實驗 1. 情緒標籤法(Emotion Labeling) 說出恐懼本身 能夠減少它對我們的影響。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情緒標籤(Affective Labeling)。 下次當你拖延時,試著問自己: - 我真正害怕的是什麼? - 這種恐懼來自於自身的不安全感(Me Reasons)還是來自對他人評價的擔憂(Them Reasons)? 2. 身份標籤法(Identity Labeling) 我們往往被自己設定的身份限制住,例如「我不擅長數學」。 心理學家 Howard Becker 提出的標籤理論(Labeling Theory)指出, 這些標籤會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。 相反的,我們可以刻意選擇正向的身份標籤來改變行動, 例如:「我是個願意學習的人」、「我是個堅持到底的人」。 當你發現自己因為身份標籤而拖延時,試著轉換角度,給自己一個更積極的標籤。 3. 10-10-10 法則(10-10-10 Rule) 我們常常因為害怕後果而拖延,但這些後果可能被我們誇大了。 10-10-10 法則提供了一個視角: - 這件事在 10 分鐘後還重要嗎? - 這件事在 10 週後還重要嗎? - 這件事在 10 年後還重要嗎? 例如,你被喜歡的人拒絕,當下覺得世界崩塌, 但 10 年後回頭看,這還會影響你的生活嗎? 這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客觀看待恐懼,降低焦慮。 4. 自信方程式(Confidence Equation) 我們對自己能力的評估,往往取決於兩個因素:自信 = 自我能力評估 - 標準的高度 習慣了高標準,學習新技能時會因為「不夠好」而不願開始。 解決方法是降低標準,接受自己剛開始一定會不完美,例如: - 允許自己寫出爛文章,因為第一稿不可能是傑作。 - 允許自己運動時動作不標準,因為這是學習的一部分。 - 允許自己學新技能時犯錯,因為這是成長過程。 你不需要有 100% 的信心才能開始行動,開始行動本身,才是建立信心的關鍵。 5. 走出「聚光燈效應」(Spotlight Effect) 我們總覺得別人都在關注自己, 但實際上,沒有人真的在意你做了什麼,因為每個人都忙著關心自己。 心理學家 Thomas Gilovich 的研究顯示,人們普遍高估了別人對自己的關注度。 當你擔心「別人會怎麼看我?」時, 提醒自己:「其實沒人在乎」。 這種心態能讓我們更輕鬆地開始行動,不再過度焦慮別人的評價。 6. 蝙蝠俠效應(The Batman Effect) 當小孩把自己想像成蝙蝠俠時,他們的專注力和堅持度都顯著提高。 化身為某個你敬仰的角色,能夠幫助你克服恐懼。 例如: - 公開演講時,把自己想像成 TED 講者。 - 進行困難挑戰時,化身成某個敬佩的榜樣。 - 需要自信時,想像自己是某個勇敢的領袖。 Ali Abdaal 自己在公開場合會戴上眼鏡, 把自己代入成 X 戰警中的「X 教授」,幫助自己提升自信。 如果你害怕某件事,不妨試試這個方法! 結論:恐懼無法消除,但我們可以學會與之共處 真正的關鍵不是消除恐懼,而是學會面對它。 當你下次拖延時,試試這三個步驟: 1. 理解恐懼:問自己「我真正害怕的是什麼?」 2. 縮小恐懼:使用 10-10-10 法則來理性評估它的影響。 3. 克服恐懼:提醒自己「沒人在乎」,並化身成更有自信的角色。 當你開始行動,恐懼自然會減弱, 而你也會發現,自己比想像中更有能力。最重要的不是完美,而是開始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