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ser
Write something
只要一天,就能改變一個人的習慣。
我剛剛看到一部影片, 說只要一天,就能改變一個人的習慣。 我看到覺得很好奇,所以就點進去了! (影片連結我放在下面,有興趣的人可以去看看) 真的很有感,想簡單跟大家分享。 他說,不用21天、不用90天, 只要一天的誠實和全心投入,你的人生方向就會開始變。 影片裡提到五個步驟,蠻實用的: 1️⃣ 關掉手機,隔絕所有網路刺激給自己一天完全安靜的時間,重新整理思緒。 2️⃣ 對著鏡子問自己:「我是不是一直在假裝?」沒有音樂、沒有正能量語錄,就是真誠直視自己。 3️⃣ 寫下讓你耗弱的習慣、環境、謊言,然後撕掉寫是認清,撕是告別,象徵那個版本的你可以結束了。 4️⃣ 一小時儀式:20分鐘運動、20分鐘書寫、20分鐘靜坐身體動起來、情緒寫出來、大腦安靜下來,三種層次一起整理。 5️⃣ 晚上九點,再照一次鏡子,只說一句話:「謝謝你今天沒有逃避」不是為了變完美,而是願意誠實地活過這一天。 我覺得這不是什麼神奇技巧,而是面對自己的一次練習。 如果你最近也有一點卡住、混亂或迷失,感覺可以試試看這樣的一天。 不一定要完美做到, 但「我今天不逃避」的意圖,本身就很有力量!
6
0
客戶說沒預算,99% 不是錢的問題
有個客戶說他沒錢,這種要怎麼辦? 確定是他沒錢? 還是其實沒那麼想要? 📌當客戶說沒預算,大多不是因為沒錢 而是還沒讓他們想要到不買不行 我們都看過一堆人 平常說自己沒錢 結果 iPhone 一出 就立刻入手一支 關鍵不是要報價便宜,而是先讓對方認知到 這個方案是我目前最該選擇的,錯過會後悔 🎯所以,客戶說沒錢不要第一時間就調整價格 而是先確認:「他們是真的想要嗎?」 如果想要,再幫他解決付款問題就好 你身邊有沒有平常沒錢 但iPhone 一出,立馬就有錢買的朋友😂 歡迎留言分享~
5
0
「慈悲心」,是做好每件事的秘訣。
「慈悲心」,是做好每件事的秘訣。 最近看到一個影片,提到《當和尚遇到鑽石4》裡的一句話: 「一件事情能不能做好,或者能不能堅持下去,取決於自己的慈悲心。」 這句話的意思是,我們是站在「利他」的角度,去看待一件事! 舉個例子,我可能今天不想去健身,但當我想到自己需要有足夠的體力和力量來照顧家人和孩子時,就會有動力去健身。 因為這時候我考慮的,已經不是自己今天的「情緒」,而是「為了他人」去完成這件事! 我覺得這個觀念非常有用。 如果我今天不想做某件事,轉念用「利他」的角度來看待,瞬間就會覺得充滿動力,我會更容易完成今天的任務! 再以熬夜為例,假如我經常熬夜,不僅會搞壞自己的身體,還可能讓父母擔心,甚至影響到身邊人的時間和精力。 看到這句話,我立刻把它保存下來,因為每次重新回味,總能帶來不同的啟發。希望這個觀念也能對大家有所幫助!🤩
「慈悲心」,是做好每件事的秘訣。
化身為蝙蝠俠,能減緩我的恐懼!
今天早上看了一部影片,因為封面寫「蝙蝠俠效應」 我很好奇所以點進去了,這部影片主要是在講說 如何終止我們的拖延,並真正開始做讓我們不舒服的事情。 他說: 大家經常談論紀律、動力和意志力, 但很少人提到一個真正阻礙我們行動的關鍵因素——恐懼。 你不是懶惰,也不是不夠努力,而是潛意識裡的恐懼讓你無法開始。 影片中,Ali Abdaal 分享了六個實驗,幫助我克服拖延,開始行動。 六個克服拖延的心理實驗 1. 情緒標籤法(Emotion Labeling) 說出恐懼本身 能夠減少它對我們的影響。 這在心理學上稱為情緒標籤(Affective Labeling)。 下次當你拖延時,試著問自己: - 我真正害怕的是什麼? - 這種恐懼來自於自身的不安全感(Me Reasons)還是來自對他人評價的擔憂(Them Reasons)? 2. 身份標籤法(Identity Labeling) 我們往往被自己設定的身份限制住,例如「我不擅長數學」。 心理學家 Howard Becker 提出的標籤理論(Labeling Theory)指出, 這些標籤會變成自我實現的預言。 相反的,我們可以刻意選擇正向的身份標籤來改變行動, 例如:「我是個願意學習的人」、「我是個堅持到底的人」。 當你發現自己因為身份標籤而拖延時,試著轉換角度,給自己一個更積極的標籤。 3. 10-10-10 法則(10-10-10 Rule) 我們常常因為害怕後果而拖延,但這些後果可能被我們誇大了。 10-10-10 法則提供了一個視角: - 這件事在 10 分鐘後還重要嗎? - 這件事在 10 週後還重要嗎? - 這件事在 10 年後還重要嗎? 例如,你被喜歡的人拒絕,當下覺得世界崩塌, 但 10 年後回頭看,這還會影響你的生活嗎? 這個方法可以幫助我們客觀看待恐懼,降低焦慮。 4. 自信方程式(Confidence Equation) 我們對自己能力的評估,往往取決於兩個因素:自信 = 自我能力評估 - 標準的高度 習慣了高標準,學習新技能時會因為「不夠好」而不願開始。 解決方法是降低標準,接受自己剛開始一定會不完美,例如: - 允許自己寫出爛文章,因為第一稿不可能是傑作。 - 允許自己運動時動作不標準,因為這是學習的一部分。 - 允許自己學新技能時犯錯,因為這是成長過程。 你不需要有 100% 的信心才能開始行動,開始行動本身,才是建立信心的關鍵。 5. 走出「聚光燈效應」(Spotlight Effect) 我們總覺得別人都在關注自己, 但實際上,沒有人真的在意你做了什麼,因為每個人都忙著關心自己。 心理學家 Thomas Gilovich 的研究顯示,人們普遍高估了別人對自己的關注度。 當你擔心「別人會怎麼看我?」時, 提醒自己:「其實沒人在乎」。 這種心態能讓我們更輕鬆地開始行動,不再過度焦慮別人的評價。 6. 蝙蝠俠效應(The Batman Effect) 當小孩把自己想像成蝙蝠俠時,他們的專注力和堅持度都顯著提高。 化身為某個你敬仰的角色,能夠幫助你克服恐懼。 例如: - 公開演講時,把自己想像成 TED 講者。 - 進行困難挑戰時,化身成某個敬佩的榜樣。 - 需要自信時,想像自己是某個勇敢的領袖。 Ali Abdaal 自己在公開場合會戴上眼鏡, 把自己代入成 X 戰警中的「X 教授」,幫助自己提升自信。 如果你害怕某件事,不妨試試這個方法! 結論:恐懼無法消除,但我們可以學會與之共處 真正的關鍵不是消除恐懼,而是學會面對它。 當你下次拖延時,試試這三個步驟: 1. 理解恐懼:問自己「我真正害怕的是什麼?」 2. 縮小恐懼:使用 10-10-10 法則來理性評估它的影響。 3. 克服恐懼:提醒自己「沒人在乎」,並化身成更有自信的角色。 當你開始行動,恐懼自然會減弱, 而你也會發現,自己比想像中更有能力。最重要的不是完美,而是開始!
用上帝視角操作自己,生活會變得很不一樣!
最近喜歡上一個跟我同年紀,但思考很有深度的創作者叫做Jak Piggott,他一個禮拜前剛滿19歲,出了一隻影片叫「19項我在19歲學到的事」,裡面有一個點我覺得很特別、也很喜歡叫做:「把自己想像成遊戲裡主角的操控者。」也就是你自己正在操縱自己,你同時是玩家,也是遊戲裡的主角。 我覺得這個角度很特別,因為當我從「操控者」的視角來看,我在生活中的事情就比較不會因為情緒而做或不做。 想像我是一名玩家,我會整天讓自己的角色擺爛不升級嗎?肯定不會! 所以當我有了上帝視角,用第三人稱角度觀察自己的行為,我就比較容易做出對自己有幫助的決定。 我看到的時候真的腦洞大開,超級酷的建議,分享給大家!也祝大家新的一年,能當個一級玩家,「操控」自己的行動! https://youtu.be/02O1dDczY6A?si=JqXxN_vOyJIelds0
1-28 of 28
powered by
無界太空站 | 專家IP自媒體社群
與傑少Jay一起探索如何打造專家IP自媒體的秘密,並開始經營你的人生!
① 各行業頂尖自媒體IP經驗分享
② 分享IG、TK、FB、小紅書全球最新的流量變現案例及趨勢
Build your own community
Bring people together around your passion and get paid.
Powered b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