Activity
Mon
Wed
Fri
Sun
Oct
Nov
Dec
Jan
Feb
Mar
Apr
May
Jun
Jul
Aug
Sep
What is this?
Less
More

Owned by Alice

Alice Spark Lab

2 members • Free

Memberships

Skoolers

174.8k members • Free

6 contributions to Alice Spark Lab
一個介係詞,藏著最溫柔的禮物
學生總是對於介係詞的使用不那麼熟悉。 今天上課時,有同學指著這句話 「Everything happens for you, not to you.」 困惑地問我:老師,for 和 to 的差別是什麼? 我笑著解釋: happen to you,是「發生在你身上」。 那個 to 帶著一種直接、生硬、無法拒絕的感覺,像是命運把事件硬推到你面前,你只能被動承受,彷彿一切都是「被命運擺佈」。 而 happen for you 就不一樣。for 表示「為了」,語氣立刻溫柔下來。就好像在說:這些經歷都是為了你,為了你的成長、為了你的未來而鋪路。 我突然覺得這句話好美呀! 就好比青春,總是充滿措手不及:一次考試不及格、一次暗戀失敗、一次比賽落敗⋯⋯ 我們第一反應往往是:Why me?為什麼偏偏是我遇上這些挫折? 但如果換個介係詞,從 happen to you 到 happen for you,語氣就溫柔了起來。 那些令人心碎的成績單、那段說散就散的戀愛、甚至那場看似徒勞的努力,都不是為了打倒我們,而是為了成就一個更完整的我們。 當我們開始帶著感恩回頭看,會發現幸福從來不是考完試或走出失戀後才會到來的獎勵,而是在我們願意對每一個過程說「謝謝」時,它早已悄悄生長。 不是因為幸福才感恩,而是感恩之後,幸福才會發生在你身上。——這就是生命最溫柔的禮物💝
0
0
迷路|為了讓你找到一條只屬於你的路
大學還沒畢業時,我就站上了講台。 當時老闆提醒我: 「必須隱藏年紀,穿得成熟穩重,否則家長可能會不放心把學生交給我。」 於是我開始模仿。模仿前輩們的穿搭、語氣、姿態,甚至連講課的節奏都照搬。 有人說,任何成長都是從模仿開始。 這句話我深信不疑。 透過模仿,我確實快速學會了怎麼撐起一堂課,怎麼讓自己看起來專業可靠。 但久而久之,我模仿得惟妙惟肖,甚至連我自己都分不清:台上的講師到底還是不是我? 我能侃侃而談,卻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說的是什麼。 我能搬運前輩的觀點,卻還沒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。 那時候的我,就像愛麗絲站在岔路口,向柴郡貓問路。「我應該往哪裡走?」 「這要看你想去哪裡呀。」 而我無法回答自己想去哪裡,只能一次次在模仿中繞路、迷路。 隨著年歲漸長,我不必再隱藏年紀,也不必再假裝成熟。 我開始穿上屬於自己的風格服裝,開始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知識點。 我不再只是別人的翻版,而是逐漸長出自己聲音的老師。 我驚訝地發現,這樣的自己更有自信了,也更享受站在講台上的時光。 因為所謂的迷路,從來不是錯誤。 一個人必須先經歷模仿,因為我們都渴望被群體接納;也必須在模仿中迷失,因為唯有迷失過,才會開始追問「我自己究竟是誰」。 每個「錯誤」都不是絆腳石,而是通往自我意義的階梯。繞路,不是浪費;迷路,不是失敗。它只是提醒你:你還在路上,正要走向屬於你的那條路✨
0
0
一個笑點,揭開青少年課堂的祕密
上週五的課堂中,有位同學的綽號叫「男模」。 課堂上他答出了一個很精彩的答案,我順口誇他:「天啊,我覺得你未來可期。」結果其他同學立刻接話:「老師,他現在也可以騎!」全班哄堂大笑。 幽默不是鬧場,看似惡搞的瞬間, 是青春最自然的心理演出。 ✨ 語言的巧妙運用:同學們在諧音與雙關中找到「空隙」,將日常對話轉化為課堂笑點。 ✨ 群體認同的展現:這是同儕互動中的「表演」,透過幽默爭取群體的掌聲與認同,強化彼此的連結。 ✨ 對課堂氛圍的「溫柔挑戰」:在輕鬆氛圍中,同學們測試著課堂的界線,展現青春期的活力與個性。 ✨ 情緒調節的出口:把學習壓力化為輕鬆氛圍,讓課堂不再沉悶,成為情緒釋放的管道。 所以,學生的搞笑不只是「胡鬧」,而是青春期群體心理的展現。如果能善用這些笑點,就能把課堂變成一場「有笑聲的心理劇場」,在輕鬆之中,培養大家的思考、表達與人際智慧。
0
0
成長|變大或變小都是蛻變的一部分
愛麗絲掉進兔子洞後,一邊喝下瓶身標有”Drink Me”的神秘液體、一邊吃著寫著”Eat Me”的蛋糕,她不停地變大、變小。 她不是在變魔術,她在學著「調整自己」。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回想大學時期的我,課餘時間總在社團活動及打工的場域中,來回拉扯著自己。 下課後,我在學校周邊的補習班裡擔任輔導老師,解題、發傳單、接家長電話、整理講義、陪學生複習功課。 在這個角色裡,我得讓自己「變小」——小到彎下腰觀察學生的情緒和需求,小到懂得不搶走講師的聲音,在教室角落裡默默觀摩學習。 但一轉身,我是學校 TEDx 策展團隊裡的主要負責人。我要主持討論、協調溝通、講者邀請及專訪、整理整場活動的細節與節奏。 這個角色裡的我又得「變大」——大到承擔一場活動是否順利進行,大到帶領一群人往一個想像中的畫面前進。 這些變大或變小的過程,從來不是因為我不夠穩定,而是因為我正在學習。 學習在什麼樣的空間裡,我該縮成一個能傾聽的樣子;又在哪些時候,我該勇敢張開、撐起所有人的期待。 愛麗絲在仙境裡的尺寸不斷變來變去,其實不是走錯了什麼魔法流程,而是在提醒我們: 成長,不是變成某個固定模樣;而是懂得如何調整自己,去迎接不同的挑戰與舞台。
愛麗絲碎碎念電子報上線囉!
一封信,碎唸給懂我的你💌 關於教育、關於學習、關於一個不無趣的老師! 每週陪你碎碎唸,伴你偷偷變強! https://www.skool.com/alice-4199/classroom/4af6bc53
0
0
1-6 of 6
Alice Jen
1
4points to level up
@chiayu-jen-7278
ChiaYu

Active 4d ago
Joined Jul 1, 2025
Powered b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