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ser
Write something
迷路|為了讓你找到一條只屬於你的路
大學還沒畢業時,我就站上了講台。 當時老闆提醒我: 「必須隱藏年紀,穿得成熟穩重,否則家長可能會不放心把學生交給我。」 於是我開始模仿。模仿前輩們的穿搭、語氣、姿態,甚至連講課的節奏都照搬。 有人說,任何成長都是從模仿開始。 這句話我深信不疑。 透過模仿,我確實快速學會了怎麼撐起一堂課,怎麼讓自己看起來專業可靠。 但久而久之,我模仿得惟妙惟肖,甚至連我自己都分不清:台上的講師到底還是不是我? 我能侃侃而談,卻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說的是什麼。 我能搬運前輩的觀點,卻還沒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。 那時候的我,就像愛麗絲站在岔路口,向柴郡貓問路。「我應該往哪裡走?」 「這要看你想去哪裡呀。」 而我無法回答自己想去哪裡,只能一次次在模仿中繞路、迷路。 隨著年歲漸長,我不必再隱藏年紀,也不必再假裝成熟。 我開始穿上屬於自己的風格服裝,開始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知識點。 我不再只是別人的翻版,而是逐漸長出自己聲音的老師。 我驚訝地發現,這樣的自己更有自信了,也更享受站在講台上的時光。 因為所謂的迷路,從來不是錯誤。 一個人必須先經歷模仿,因為我們都渴望被群體接納;也必須在模仿中迷失,因為唯有迷失過,才會開始追問「我自己究竟是誰」。 每個「錯誤」都不是絆腳石,而是通往自我意義的階梯。繞路,不是浪費;迷路,不是失敗。它只是提醒你:你還在路上,正要走向屬於你的那條路✨
0
0
成長|變大或變小都是蛻變的一部分
愛麗絲掉進兔子洞後,一邊喝下瓶身標有”Drink Me”的神秘液體、一邊吃著寫著”Eat Me”的蛋糕,她不停地變大、變小。 她不是在變魔術,她在學著「調整自己」。 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 回想大學時期的我,課餘時間總在社團活動及打工的場域中,來回拉扯著自己。 下課後,我在學校周邊的補習班裡擔任輔導老師,解題、發傳單、接家長電話、整理講義、陪學生複習功課。 在這個角色裡,我得讓自己「變小」——小到彎下腰觀察學生的情緒和需求,小到懂得不搶走講師的聲音,在教室角落裡默默觀摩學習。 但一轉身,我是學校 TEDx 策展團隊裡的主要負責人。我要主持討論、協調溝通、講者邀請及專訪、整理整場活動的細節與節奏。 這個角色裡的我又得「變大」——大到承擔一場活動是否順利進行,大到帶領一群人往一個想像中的畫面前進。 這些變大或變小的過程,從來不是因為我不夠穩定,而是因為我正在學習。 學習在什麼樣的空間裡,我該縮成一個能傾聽的樣子;又在哪些時候,我該勇敢張開、撐起所有人的期待。 愛麗絲在仙境裡的尺寸不斷變來變去,其實不是走錯了什麼魔法流程,而是在提醒我們: 成長,不是變成某個固定模樣;而是懂得如何調整自己,去迎接不同的挑戰與舞台。
1-2 of 2