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學還沒畢業時,我就站上了講台。 當時老闆提醒我: 「必須隱藏年紀,穿得成熟穩重,否則家長可能會不放心把學生交給我。」 於是我開始模仿。模仿前輩們的穿搭、語氣、姿態,甚至連講課的節奏都照搬。 有人說,任何成長都是從模仿開始。 這句話我深信不疑。 透過模仿,我確實快速學會了怎麼撐起一堂課,怎麼讓自己看起來專業可靠。 但久而久之,我模仿得惟妙惟肖,甚至連我自己都分不清:台上的講師到底還是不是我? 我能侃侃而談,卻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說的是什麼。 我能搬運前輩的觀點,卻還沒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。 那時候的我,就像愛麗絲站在岔路口,向柴郡貓問路。「我應該往哪裡走?」 「這要看你想去哪裡呀。」 而我無法回答自己想去哪裡,只能一次次在模仿中繞路、迷路。 隨著年歲漸長,我不必再隱藏年紀,也不必再假裝成熟。 我開始穿上屬於自己的風格服裝,開始用自己的語言來解釋知識點。 我不再只是別人的翻版,而是逐漸長出自己聲音的老師。 我驚訝地發現,這樣的自己更有自信了,也更享受站在講台上的時光。 因為所謂的迷路,從來不是錯誤。 一個人必須先經歷模仿,因為我們都渴望被群體接納;也必須在模仿中迷失,因為唯有迷失過,才會開始追問「我自己究竟是誰」。 每個「錯誤」都不是絆腳石,而是通往自我意義的階梯。繞路,不是浪費;迷路,不是失敗。它只是提醒你:你還在路上,正要走向屬於你的那條路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