昨天,我去做了第一次心理諮商
會踏出這一步,是因為最近看了張修修在自己的YouTube 頻道的分享
他很勇敢,公開分享了自己過去的創傷,還有這些創傷如何影響他與家人。最後,他選擇透過諮商,去面對生命中的「大魔王」。這件事深深觸動了我,讓我也決定,該是時候去正視自己長年以來的問題了。
這十年來,我靠著閱讀和各種方法自我學習:冥想、自我對話、內在小孩對話、薩提爾…這些方式幫助我理解情緒從何而來。
但「理解」不等於「面對」。當情緒真的出現時,我還是很難承受。
它不是病,但確實持續影響我的生活:
  • 在做決策時的猶豫
  • 面對困境時的不安
  • 自我價值的焦慮、在關係裡的不安全感
  • 甚至是對金錢與生命威脅的恐懼
而這些,其實和我的人格特質也有很大關聯。
我觀察到自己有 焦慮型依附人格,在關係裡總是小心翼翼,害怕失去安全感。
同時,我也符合 高分數的冒牌者症候群:即使努力很多,依舊懷疑自己不夠好、不夠資格。
這些潛藏的設定,就像背景程式一樣,不斷默默影響著我的人生。
仔細回想,這些幾乎都能追溯到我的成長背景。那些我以為「早就沒事了」的兒時創傷,其實一直都在。
其實我一直對諮商是開放的態度。因為我欣賞的一些作家與創作者,他們都有固定去諮商。
在他們眼裡,諮商就像身體保養:
當身體出現小小痠痛時,不需要等到發炎或嚴重影響生活才去看醫生,而是先找專業人士幫忙放鬆。心理的保養,也該是一樣的道理。
而這次,我之所以真正去預約,不只是因為鼓勵,也因為政府推出了 15–45 歲青壯世代心理健康支持方案,提供三次諮商補助。
這讓我覺得,除了為自己,公開分享也是對這個政策的一種支持。
第一次的諮商,沒有什麼戲劇性的突破。但也讓我更理解到:深度的對話需要時間,需要和諮商師慢慢培養默契。包含對話的節奏、引導問題的方式,都是需要磨合的。
雖然進展不多,但在過程中,我透過專業的陪伴與自我反思,得到了新的視角。這對我來說,已經很有收穫了。
很期待下週的第二次諮商,能再深入那些「未盡事宜」,好好的接住我的內在小孩 🧒🏻 🫂
今年已經是我這輩子流過最多眼淚的一年
把30年被迫壓抑著的情緒ㄧㄧ釋放
流的眼淚越多,我感受到的平靜也越多
謝謝越來越懂照顧自我情緒的自己
14
6 comments
傑西 莊
5
昨天,我去做了第一次心理諮商
powered by
用心生活 Soul Chill
skool.com/soul-chill-4129
這裡不是要你變成某種樣子,而是幫助你用心活成你自己。
我們陪你一起運動、一起冥想、一起閱讀,
慢慢地,你會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更自在、更穩定,也更快樂。
Build your own community
Bring people together around your passion and get paid.
Powered b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