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ser
Write something
為什麼在社群媒體上,傳統的明星光環越來越不管用?
近期我熱絡的線上與線下生活,讓我觀察到一個趨勢:「去中心化」、「去單向輸出」,成為創造連結與共鳴的切點。 ​ ​ — ​ ​ ▪️傳統媒體:單向輸出 ​ 過去我們接收資訊的方式很有限: 電視新聞、報章夾頁、廣編置入、傳統露出⋯ ​ 選擇少得可憐,有時品質粗糙,一股腦地把一堆東西硬塞給你,你吞得下就吞,吞不下也只能忍著。 ​ 這是過往「有限管道+粗糙狂餵」的時代。 ​ ​ ​ ▪️網路媒體:去中心化 ​ 直到網路時代,遊戲規則被翻轉。 ​ 網站、搜尋引擎、部落格,關鍵字、電子報、再到社群媒體,資訊開始「去中心化」。 ​ 不是誰聲音最大,而是誰提供的資訊更有價值、誰能引起共鳴,就能被放大。 ​ ​ ​ ▪️新趨勢:線上+線下的社群媒體 ​ 「社群」的本質,在這裡浮現: ​ 不是單向狂餵,而是一種「流通」與「共鳴」。 資訊在這裡被反覆轉貼、再製、延伸,甚至被賦予新的價值。 ​ 社群媒體演算法也強化了這個現象:大眾的聲音取代主流編輯台,決定了誰被看見。 ​ 而「能否觸發互動與共鳴」,成為被放大的關鍵條件。 ​ 知識,不再是上對下的傳達,而是開始平等的討論、共創。 ​ 而當社群空間與真實場域相互連結,線上互動又能延伸到實體小聚,便形成全新的熱絡循環。 ​ 這從目前活絡的線下小聚可見端倪。 ​ ​ ​ ▪️從資訊狂餵,到社群連結與共鳴 ​ 這也是為什麼,現在的創作者與專家要做的,不是拼命狂發資訊,而是挑對能引發共鳴與共創連結的切角。 ​ 在社群裡,價值不是看你說多少,而是看你的輸出品質,讓人想按讚互動轉發。 ​ 這就是從「資訊狂餵」到「社群共鳴」的差別。 後者差別在於:你不是站在台上狂講,而是把舞台交給群眾,讓他們幫你擴散。 ​ ​ — ​ ​ ▪️呼應開頭,我的專業小結: ​ 這也是為什麼,光靠「明星光環」或「單一大聲公」已經不太管用了。 ​ 社群的邏輯不是看你能喊多大聲,而是看誰能啟動更多人的參與。 ​ 從「單向輸出」→「共鳴」→「共創」→「再到「共有互利」,這才是社群時代真正的進化路徑。 ​ ​ ​ ▪️在操作層面 ​ 1.不要只丟知識,而是設計互動點,讓別人想回應。 ​ 2.不要只做品牌曝光,而是創造能被二次轉貼、二次解讀的內容。 ​ ​ ​ ▪️在趨勢層面 ​ 未來社群甚至不只連結、共鳴、更可能成為品牌的共創者、甚至是利益共享者。 ​ 像是,你看見Meta開啟創作者盈利機制了嗎?這正是社群「共創互利」的前哨。 ​ ​ — ​ ​ 💬最後來個互動: ​ 你覺得,社群對你來說,是「單向的知識輸出」,還是「雙向的價值共鳴」? ​ 你認同社群正一步步走向「共創互利」的時代嗎? ​ ​ #社群策展 #線上社群 #線下社群
1
0
為什麼在社群媒體上,傳統的明星光環越來越不管用?
「醫師專家品牌」Threads經營6大技巧
「為什麼同一篇衛教文,FB/IG 上反應很好,放到 Threads 卻像石沉大海?」 ​ 我們常常把深度衛教內容延伸到 Threads,有時候是從平台上抓取有感的話題來發揮,有時候則是客戶直接把衛教文章放到 Threads 上分享。 ​ ​ ▪️但多數人都有共同的疑問: ​ 「明明在 Facebook、Instagram 上很有質感,也能打到精準粉絲,為什麼放到 Threads 上就不容易傳出去呢?」」 ​ 👉原因就在於,平台特性不同! ​ ​ — ​ 最近我們整理了一些 Threads 發文的小技巧,幫助「醫師專家品牌」在Threads更容易被看見,精選以下6重點, ​ ​ ▪️「醫師專家品牌」Threads經營,精選6重點 ​ ​ 1. 避免降觸及行為 ​ .首則貼文不要放連結或照片,這些會降低觸及 .建議把連結、照片放在留言區 .盡量不要使用表情符號 ​ ​ 2. 文案寫法調整 ​ .使用故事性寫法﹑短敘事+切重點風格 .多發佈、多觀察,才會找到屬於自己的獨特邏輯 ​ ​ 3. 演算法&使用者喜好 ​ .標題要切重點 .開頭有人味的故事最吸引人 .觀點﹑工具﹑知識放留言區 .最後再導流至 IG(避免直接放其他外部連結) ​ ​ 4. 最佳發佈時間 ​ .平日:早上 10 點前、中午 12–1 點、晚間 7–9 點 .週日:晚間 8 點後 ​ .提醒:以上時間是大眾通則,不過最重要的是配合你的粉絲習慣調整。 ​ ​ ​ 5. 效益較差時段 ​ .平日:上班時間 .假日:週六整天、週日白天 (颱風假除外) ​ ​ 6. 額外補充小技巧 ​ .發文後 1 分鐘內記得補留言﹑照片﹑IG連結放上去 .每天花 5–10 分鐘去留言互動,比單純發文更快被推廣 .Threads 適合「短句+空行」 ​ .可搭配「文字斷行產生器」,我自己超愛用 https://tw.piliapp.com/converter/whitespace/ ​ — ​ Threads 最重要的不是一次就寫到完美,而是「多測試、多觀察、多互動」。 ​ 保持故事性、人味,加上專業觀點,久而久之會形成你專屬的專屬發文特質。 ​ ​ #Threads經營 #醫師專家品牌 #Threads實戰
1
0
「醫師專家品牌」Threads經營6大技巧
如何讓人更精準的認識你|完整簡報領取說明
第一次在線上直播分享:「如何讓人更精準的認識你」,表面鎮定、內心有些緊張。 ​ 短短30分鐘,我用了「3的法則」,搭配實際演練,讓大家可以有輕鬆有感的帶走。 ​ ▪️我分享的觀點: ​ 1.從寫文到被記住的三階段 ​ 看見(曝光):先被注意到 認識(識別):差異化 定位(記憶):在心中留下標籤 ​ 2.三招打造記憶點 ​ 標籤化:定義你是誰 格式化:在不同平台的展演 Punch line:被引用、轉貼、二創、流傳 ​ 3.打造有意義對話三個角度 ​ 他是誰:客戶、夥伴、純聊天 要留白:取和品牌ㄧ致面向 夠真實:但要保留選擇群 ​ 4.三招帶走轉譯技巧 ​ 換場景:日常生活場景說明 拆難字:將艱澀術語轉換成白話 說故事:親身經驗更有畫面感 ​ 5.從對話到合作的三個切點 ​ 聽痛點:市場調查 找共鳴:故事與個人經驗連結 放金句:觸發合作的契機 ​ ▪️總結三個洞察: ​ .曝光只是表層,定位才是記憶點 .轉譯不是刪減,而是精準設計吸收方式 .合作契機是創造共鳴與靈感切點 ​ — 想要完整簡報,追蹤我脆與IG,私訊我追蹤截圖,就提供連結給你。 Threads👉 https://www.threads.com/@avon_hsiao?igshid=NTc4MTIwNjQ2YQ== Instagram👉 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avon_hsiao?igsh=OGZvNWV5ODhnMzJ3&utm_source=qr
1
0
如何讓人更精準的認識你|完整簡報領取說明
很多人不是專業不夠,而是「沒被好好看見 」⋯
很多人不是專業不夠,而是「沒被好好看見 」⋯ ​ ​ 醫師曾跟我說: ​ 「門診裡經常有人問:『我可以不要再⋯了嗎?好麻煩。』明明解釋過了,病人當下點頭,結果沒多久又回到老樣子,每天都在重播。」 ​ ​ 另一位創作者則說: ​ 「很多人只看到表象,沒有理解背後的專業思考。久而久之,覺得自己好像只是在接案,而不是累積價值。」 ​ ​ 我真的很有感, 因為,任何會抵觸專業的事,我也不能接受。 ​ ​ 專業不是不夠,而是太容易被誤解、被忽略;每天重複一樣的事,卻沒有獲得真正的理解和尊重。 ​ ​ — ​ ​ 在整理資料過程中,我看到太多知識被淹沒或扭曲在數位洪流裡,滿滿相互矛盾的建議,與短暫又零碎的資訊。 ​ ​ 說個許多人都知道的笑話: ​ 「你知道你在網路上搜尋任何身體的不適,都會被導向成有『癌症』的可能嗎?」 ​ 我們想要的,其實很簡單,不過就是被看見、被理解、被尊重,甚至正確的知識能被好好傳承。 ​ ​ — ​ ​ ▪️專業策展,有三件事是關鍵: ​ 1. 把碎片變系統 把診間裡重複的衛教、專案裡的經驗,整理成清楚的架構。 ​ 2. 把艱澀變易懂 把專業術語翻成日常語言,讓大家聽得懂、用得上。 ​ 3. 把當下變長尾 把一次性的服務,沉澱成能長期累積的品牌資產。 ​ ​ ▪️具體做法: ​ 1. 醫師可以把診間最常被問的三個問題,整理成 FAQ 圖卡或文章,讓病人回家後還能複習。 ​ 2. 創作者可以在作品之外,加上一段「設計思路」的小分享,讓大家看到背後的專業。 ​ 3. 專家職人可以走到線下,辦小型聚會、沙龍、演練展示,甚至跨界論壇,讓人透過互動更深刻地感受專業。 ​ ​ ▪️可以幫助: ​ 1. 病人、客戶,更快理解,不再焦慮。 2. 專家職人,專注在最強專業,累積信任感。 3. 讓社會,放大正確的聲音,取代錯誤資訊。 ​ ​ — ​ ​ 我們都活在一個資訊碎片化的時代。 ​ ​ 真正能讓專業被理解的,不是喊得更大聲,而是:精準命中、重新整理、轉譯定義、連結對的人。 ​ ​ 只有這樣,才能讓專業影響更多人。 這,就是我說的「策展」的意義。 ​ #策展 #個人品牌 #專家品牌 #信任資產 #影響力資產 #專業策展 ​ #策展 #專家品牌
1
0
很多人不是專業不夠,而是「沒被好好看見 」⋯
反制詐騙偷盜的實用建議
帳號資安在Meta體系不受重視, 還好有SKOOL,讓我們可以安心累積信任資產。 不過,如果你還是有帳號在Meta生態系,例如Facebook、Instagram、Threads⋯ 以下提供保護Meta生態系, 帳號資產的實用建議。 ​ 關於詐騙,說真的,我們自己在看都要多想一下,這些「新名詞、新手法、新話術」到底是什麼?到底在幹嘛? ​ 他們會利用某些民眾的無知與貪念,一起組隊詐騙(邪教信仰?),層出不窮,防不勝防。 ​ 以醫護、醫事人員的社群資產「詐騙假冒」為例,不僅是對民眾身體錢財的掠奪,更對真正的醫療人員造成一定程度傷害,長遠來說,對社會國家下一代都是負面影響。 ​ ​ 👩🏻‍💻專業建議: ​ 在和這些詐騙宣戰前,建議先做好自身帳號資產的保護,例如: ​ 1. 申請藍勾勾 2. 確保知道正規真人申訴管道 3. 開啟雙重驗證 4. 建立企業管理平台 5. 新增可信任的多帳號管理員,並避免使用同裝置登入 6. 建立非Meta體系的備用帳號(加入需審核,杜絕詐騙來亂),或發展私域社群(SKOOL、Line) 7. 時常關注詐騙手法 8. 不確定的郵件、連結、標註通知、通通不要點(無視就對了) ​ 雖然帳號資安應由Meta官方提供保障,但它給不了,連同台灣政府也無能為力。 這是我們深耕社群的人,最大的無奈。 ​ 至少多做準備,為自己的帳號資產多一層保護,就能少一點擔憂。 ​ 若你有更多想法,歡迎留言討論。 也歡迎更多對此有鑽研的專家(例如:法律人、律師群),分享交流。
1-7 of 7
powered by
醫師.專家影響力的共學基地|內容影響力策展
A Learning Hub for Medical Experts’ Influence
Build your own community
Bring people together around your passion and get paid.
Powered b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