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什麼在社群媒體上,傳統的明星光環越來越不管用?
近期我熱絡的線上與線下生活,讓我觀察到一個趨勢:「去中心化」、「去單向輸出」,成為創造連結與共鳴的切點。
▪️傳統媒體:單向輸出
過去我們接收資訊的方式很有限:
電視新聞、報章夾頁、廣編置入、傳統露出⋯
選擇少得可憐,有時品質粗糙,一股腦地把一堆東西硬塞給你,你吞得下就吞,吞不下也只能忍著。
這是過往「有限管道+粗糙狂餵」的時代。
▪️網路媒體:去中心化
直到網路時代,遊戲規則被翻轉。
網站、搜尋引擎、部落格,關鍵字、電子報、再到社群媒體,資訊開始「去中心化」。
不是誰聲音最大,而是誰提供的資訊更有價值、誰能引起共鳴,就能被放大。
▪️新趨勢:線上+線下的社群媒體
「社群」的本質,在這裡浮現:
不是單向狂餵,而是一種「流通」與「共鳴」。
資訊在這裡被反覆轉貼、再製、延伸,甚至被賦予新的價值。
社群媒體演算法也強化了這個現象:大眾的聲音取代主流編輯台,決定了誰被看見。
而「能否觸發互動與共鳴」,成為被放大的關鍵條件。
知識,不再是上對下的傳達,而是開始平等的討論、共創。
而當社群空間與真實場域相互連結,線上互動又能延伸到實體小聚,便形成全新的熱絡循環。
這從目前活絡的線下小聚可見端倪。
▪️從資訊狂餵,到社群連結與共鳴
這也是為什麼,現在的創作者與專家要做的,不是拼命狂發資訊,而是挑對能引發共鳴與共創連結的切角。
在社群裡,價值不是看你說多少,而是看你的輸出品質,讓人想按讚互動轉發。
這就是從「資訊狂餵」到「社群共鳴」的差別。
後者差別在於:你不是站在台上狂講,而是把舞台交給群眾,讓他們幫你擴散。
▪️呼應開頭,我的專業小結:
這也是為什麼,光靠「明星光環」或「單一大聲公」已經不太管用了。
社群的邏輯不是看你能喊多大聲,而是看誰能啟動更多人的參與。
從「單向輸出」→「共鳴」→「共創」→「再到「共有互利」,這才是社群時代真正的進化路徑。
▪️在操作層面
1.不要只丟知識,而是設計互動點,讓別人想回應。
2.不要只做品牌曝光,而是創造能被二次轉貼、二次解讀的內容。
▪️在趨勢層面
未來社群甚至不只連結、共鳴、更可能成為品牌的共創者、甚至是利益共享者。
像是,你看見Meta開啟創作者盈利機制了嗎?這正是社群「共創互利」的前哨。
💬最後來個互動:
你覺得,社群對你來說,是「單向的知識輸出」,還是「雙向的價值共鳴」?
你認同社群正一步步走向「共創互利」的時代嗎?
#社群策展 #線上社群 #線下社群
1
0 comments
Avon 雅方
1
為什麼在社群媒體上,傳統的明星光環越來越不管用?
powered by
醫師.專家影響力的共學基地|內容影響力策展
A Learning Hub for Medical Experts’ Influence
Build your own community
Bring people together around your passion and get paid.
Powered by