🧭 一、 明確目的 :先問自己「這次溝通的目標是什麼?」 💡很多人吵架是因為「情緒」在前,「目的」在後。 在開口前先釐清: - 我想解決問題? - 我想被理解? - 我只是想表達情緒? 🎯 當你清楚目的,就能更精準地選擇語氣與內容。 💬 二、 表達感受,而不是指責 🚫 錯誤示範:「你都不在乎我!」 ✅ 正確表達:「當你沒有回覆訊息時,我會感到焦慮,好像不被重視。」 📌 使用「我感覺…因為…希望…」的結構: 「我感覺有點受傷,因為那天我很期待你來。 希望下次我們能先溝通清楚時間。」 這樣能降低防衛性,增加理解與回應的可能。 👂 三、 練習傾聽 :讓對方感受到被理解 🌿 真正的傾聽不是等對方講完,而是「理解背後的情緒」 試著用: - 「我聽到你覺得…對嗎?」 - 「所以你是因為…才會那樣反應?」 💡這樣的回饋句可以讓對方知道你有在聽、有在理解。 🧘 四、 先共情,再討論解法 當情緒還在,理性是進不來的。 先安撫情緒,再解決問題。 🪞例子: 「我懂你當下真的覺得委屈,我也有點難過, 我們一起想辦法讓這件事更好,好嗎?」 情緒被接住後,對方才願意進入理性溝通。 ✍️ 五、 具體化需求,不模糊期待 不要只說「希望你多關心我」,而是: 「我希望你每天早上可以傳一則訊息給我,讓我知道你有在想我。」 明確的行動,比抽象的願望更容易達成共識 🤝 六、 建立規則與回顧機制 💡每一次對話都可以是一次「關係更新」 你可以說: 「我們這次聊完,有沒有什麼地方你覺得我可以改進?」 「我們下次遇到這種狀況,要不要先彼此冷靜10分鐘再談?」 這樣能讓溝通越來越順暢。 🌸 七、 感謝與肯定 每一次良性溝通後,別忘了表達感謝: 「謝謝你願意聽我說,這讓我感覺被理解了。」 🧡 小小的感謝,是關係的潤滑劑。 💡結語: 溝通的目的,不是贏,而是理解與連結。 每一次對話,都是彼此更靠近的機會。